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晚唐浮生 第809节 (第3/3页)
个奇葩,那就是周本。 他在逃回清口后,惧怕杨行密怪罪,于是在人心惶惶,大撤军的背景下,主动北上,沿河扫荡,说要攻打宿迁。 杨行密已经离开了临淮,踏上了码头,心情难以言述。 他连邵树德的面都没见到,就稀里糊涂连败数场。各支驻军就像草木制作的假人一样,呆板、呆滞,行动迟缓,不知所措。 这不是他们的真实水平,不应该打这么差的。即便是海州兵、蕲州兵、泗州兵也不该这么差。 但事实如此,无法改变。秦师虬、陈汉宾二将战殁于阵,周遵之死于内乱,冯敬章仅以身免,张谏大败而回,两万大军土崩瓦解,若非大雨降下,形势已经危若累卵。 他累了,心累。 当年与孙儒交战,贼势滔天,凶顽残忍,但一切都是明的。敌人屯兵在哪里,有几支部队,能不能打,一目了然。但这次面对的敌人就像不存在一样,捕捉不到敌人的踪迹,等他现身之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仗打得! “其实大王之前的方略倒也没错。”高勖察言观色,见杨行密心情不佳,便安慰道。 杨行密看着亭外如烟似雾的细雨,半天不说话。 “对付夏贼这种飘忽不定的对手,只能主动进攻,攻其必救,逼其决战。大王聚集主力,沿汴水进军,其实方略并没有错。”高勖说道。 骑兵机动性强,这谁都知道。那么如何让其停下来,不再流动作战呢?攻其必救是最好的办法。 一艘船只,如果风向便利,一个时辰走出去十里以上并不是问题,而且可以夜间行船,就机动性而言,其实是超过骑兵的。消耗还贼小,物资携带齐全,士兵体力维持得很好,是比骡马更好的步兵载具。 主力沿汴水北上,如果能攻下宿州,那么夏军的骑兵活动就会受限,甚至也反过来寻找淮军作战,主动权一下子就回到了淮军这里——战争主动权的争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刘裕自徐泗出发攻打南燕,一路上鲜卑骑兵不断袭扰,人家根本不管,就带着步兵直奔南燕首都广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主动权回到了刘裕手里,鲜卑骑兵不得不放弃sao扰,回来与步兵决战,结果自然没有任何悬念。正面交战之中,骑兵哪怕数量占优势,也完全不是对手。 “攻敌必救。”杨行密叹了一口气。 攻敌必救的前提是你的步兵有坚强的战斗意志,不畏惧战马,技艺娴熟,主帅会鼓舞士气。但杨行密亲率数万大军,在虹县城外却犹豫了。 不是他不敢打,而是就这么些能与夏军野战的部队,拿来攻城拔寨损失掉实在太可惜了。内部形势那么复杂,一旦在虹县受重创,他就没有压服各路诸侯的本钱了。 “罢了,都过去了。”杨行密神色难看地说道:“高掌记,接下来徐州之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退兵。”高勖没有多余的话。 杨行密心中一疼,下意识有些不忍。徐州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州那么简单,它代表的含义太多了。舍之,谈何容易! “徐州七县,丰、沛、縢、宿四县已失,下邳、萧县难免沦陷,也就剩个孤城了。”高勖说道:“徐州久经战乱,百姓大量南逃江淮,经此一战,便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鸡肋……”杨行密苦笑了起来。 “大王,要退趁早。再晚,或生变故。”高勖劝道。 “如何个退法?”杨行密问道。 “愿意走的人,用船接走。大王在徐州也布下了一些恩惠,彭城武人断不至于留难,不念情分。”高勖说道:“不愿意走的,随他去吧。好聚好散,如此方为上策。” 杨行密沉吟不语。 高勖的意思他懂,担心徐州出现军乱,直接投敌。公允地说,这个可能性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徐州武人当年不愿投邵树德,是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感化军节度使张廷范也是被他们裹挟的。 而淮南给的条件比较宽松,基本是让徐镇处于自治状态。顶多隔三差五地去徐州募兵,徐州武人固然不满,但既然投靠了淮南,总要付出点什么,一点亏都不吃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淮南时不时发些布帛、茶叶、盐、粮食之类的做加赏,基本上也就认了。 如今形势又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夏军大举南下,气势汹汹——这个气势汹汹并不仅仅是形容,而是真的猛冲猛打,一副要把徐州各城全部拿下,谁敢不从,就地斩杀的模样,态度十分坚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