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1节 (第2/6页)

因此亲政之后的愉快心情也所剩无几,甚致还有些后悔,要早知是这样,就不该急着亲政了。

    七位大臣到齐之后,福临也直接开门见山,向众人询问现在应该怎么办。

    而七位大臣听了皇帝的问话之后,也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范文程到是上奏了一回,建立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中华军。

    就连福临都知道,这话等于没说一样,想招兵上那里去招,因为年年征战,到了这时,满州八旗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已经死伤殆尽,根本不可够再招到多少人马,而汉蒙八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也损失了不少,绿营到是还可以招到不少人,但福临对他们又不放心,怎么招乐。这还只是兵源的问题,就算是招齐了兵,还要训练、武器装配,军饷口粮,都是问题,而留给清廷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但范文程说完之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福临又等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了,点名道:“洪爱卿,你说该怎么办?”

    其实原来福临对洪承畴并不怎么感冒,因为他是多尔衮的心腹,又是汉臣,当然不会受福临待见。但这一次洪承畴在支持福临亲政的斗争中的表现,还是让福临比较满意,因此对他的厌恶也大为减少。而且庄太后也一再劝告福临,洪承畴的才智、见识、阅历在大清都是不可多得,而且他本是明朝的降臣,熟知汉人的事务,当初投靠多尔衮,不过是迫于形势,如今的满朝大臣,在当时有几个不到向多尓衮后,不要以此为虑,在如今大清的危难之时,一定要多重视洪承畴的意见。

    庄太后的意见,福临到也不敢轻视,于是又把洪承畴以前所上的凑章,还有经历都找出来,仔细看了一遍,也觉得洪承畴的见解、眼光确实不错,比大多数满洲大臣,还有关外八旗汉臣确实强得多。在最初第二次南征之前,他就极力反对,认为并不是进行南征的时候,大清还需要休养生息,而当时清廷无人听从,结果淸廷的第二次南征失利,国力大损,而商毅才乘势崛起,以浙江一地,占领了长江六省,组建南京政府,自立靖北王。如果当初多尓衮能听洪承畴的建议,能够缓行南征,让清廷多积累几年,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而在第二次南征失利之后,洪承畴又何清廷提出,依照中华军的方式训练新军,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在这次中原大战之前,洪承畴曾向多尔衮上过上中下三策,结果多尔衮偏偏选了在中原与中华军决战的下策,如果当初多尓衮能选拒守河北的中策,现在的局面也要好得多了。当然福临到没有想过,如果不是局面如此遭糕,自巳估计也没有亲政的机会。因此现在福临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洪承畴的身上。

    见皇帝点名问自己,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出列道:“皇上,依臣看来,唯今之机,只有和商毅议和,或可保我大清无恙。”

    福临沉呤了一会儿,才道:“洪爱卿,你以为商毅会和我大清议和吗?”

    洪承畴道:“至少有五成把握,现在南方南明诸朝,己经联手向中华军进攻而且中原大战之后,中华军并未乘胜北进,天气寒冷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依臣看来,南方进攻,才是主要因素,因此,商毅背后受敌,有可能与我大清议和,而且依臣看来,只要是答应他割地、称臣等条件,议和定可谈成。”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刚林就怒道:“洪承畴,这是什么话,难到你是要让皇上学南宋诸君,靠割让国土,屈尊辱身而救生吗?”

    希福也道:“皇上,依臣之见,议和到是可行,但只能少许赔些银子,但不能割地,更不能称臣。我大清如今在关内只剩陕西、山西、京师等地,如果再行割让,所剩还有几何?而称臣更是不可,商毅原本是明朝臣子,不过仗着兵势,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而我大清仍是正统天朝,如果向商毅称臣,将至皇上于何地,因此称臣之议,万不可行。”

    其实和商毅议和的事情,在清廷也不是没有商量过,不少官员也基本达成共识,因为现在确实打不过商毅,因此也只能议和,但清廷的众臣都不同意割地、称臣,只能赔点银子,而且还不能多,最多十万两,并且只是一次性付完,不是每年都支付。

    因此洪承畴心里也只能苦笑,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要端着这个臭架子,议和谈判,从来都是以实力做后盾的,现在清廷打不赢,守不住,除了割地、称臣之外,还能打出什么牌来,想不称臣、割地,商毅又凭什么和清廷议和,南京政府每年的海关收入都有千万,人家也不缺这十万两银子啊。因此只好又道:“回禀皇上,若是不许割地、称臣,依臣看来,议和定不可成。”

    福临皱了皱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