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9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0节 (第5/5页)

去守陵,至少也算是有一条活路了。

    因此福临沉呤了半响,才道:“宁完我,何人又能出城去向中华军请降呢!”

    说了这么半天,宁完我就等福临这一句话,因此立刻道:“微臣愿往!”

    福临又想了好一会儿,才道:“好吧,明天等朕招集百官商议,再做决定!”

    其实所谓招集百官商议,再做决定,不过是一句推词,到了这一步,除了投降之外,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不过福临不愿意一个人来承担投降的名声,要让大家一起来背这个黑锅。

    第二天一早,福临升朝,宁完我首先出列,正式提议,向中华军投降,福临不置可否,问其他官员的议见,其实这就己经表明了福临的态度,如果福临没有投降的意思,又何必问其他官员的意见呢,于是绝大部份的官员都主张投降,但也有少数满族官员反对投降,要求福临背城一战,与中华军拼了。

    但主战的毕竞是少数,而且除了让福临去送死,以身殉国之外,基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当然说不正主张投降的官员们,比如问到两宫皇太后怎么办,祖宗的灵位又怎么办,这些问题主战派也答不上来,毕竟中国的习惯是以祖宗最大,可以让皇帝去为国尽忠,但无法用这个要求去要求祖宗。

    而仿佛是为主降官员造势一样,清廷也连继收到了军情:攻占了怀来、延庆的中华军第十一军第七、二十师突破了居庸关,攻占了昌平;在遵义的中华军第十军十二旅和二个骑兵团,也推过了蓟州,一直进驻了三河县;天津的中华军第十军二十七旅和另一个骑兵团也进军到了武清,而正面进军的中华军第一、十五军,也攻克了涿州,前部人马已经打过了芦沟桥,而驻守涿州的博洛、岳乐在兵败之后,逃进了大房山里躲藏,生死不知,中华军的四路人马,均离北京不足五十里的距离了,可以说确确实实是兵临城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主战官员再说什么,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最终还是主降的官员占了上风,而福临也就十分顺理成章的同意向中华军投降,并且点名让宁完我为代表,出城去和中华军协商投降的事情。

    宁完我出了北京之后,直奔南面的芦沟桥方向,去找成进,来到了中华军的大营,宁完我向中华军的卫兵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也被立刻带到了成进的大营。

    见了成进之后,宁完我立刻表达了清廷想要投降的意愿,并且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保证福临,以及清廷皇室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的礼遇,不受士兵的侵扰;二是保证清廷的宗祀和祖庙安全;三是保证清廷宗室、大臣的人身安全和私人产财。

    其实这几个条件并不算过份,仅仅只是希望中华军能够保障清廷皇室、宗室、大臣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他的一点都没有,可以说这也是清廷投降的最基本条件了。

    但成进的回答是,他只能保证,在自已领军进城之后,可以保障清廷众人的人身安全,但不能保证南京方面有什么其他的命令,说白了就是,如果商毅不答应这些条件,那自己答应了也无效。

    当然宁完我也知道,成进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没有资格当帝国的家,于宁完我又提出要求,让成进去请示南京,或者自己去南京向商毅请降,但在有结果之前,暂时停战。

    不过这一次被成进拒绝,自巳接受的命令是战斗,并不是和清廷谈判,宁完我想去南京请降可以,但自己的进军是不会停止,除非有南京发来的命令,因此怎样选择,由清廷自便。

    宁完我当然知道,等自己赶到南京去谈好了,这边黄花莱都凉了,因此也只好向成进告辞,回北京复命。

    而就在宁完我回到北京,中华军的四路人马一起前推,都到达了北京的外围。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三二章 清廷灭亡(三)

    就在当天晚上,宁完我又连夜出城,来到中华军的大营,面见成进,向他通报,福临己经做出了决定,向中华军投降,并且在明天一早,将亲自率领清廷的文武官员,还有宗室人等出城受降,并迎请中华军进城。

    原来宁完我回到北京城里,将和成进会面的经过向福临禀报,福临又招集大臣们商议,众大臣也都纷说不一,各执一词,不过就这时,又有消息传来,中华军的四路大军都已经逼近到了北京地的外围地区,几乎是立刻就可以向北京发动进攻了。

    中华军的四路人马共计约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坚城来说,并不算多,不过这时北京城里的守军就算是把各部各寺的守卫士兵加起来,仅仅也只有两万多人,凭这样的兵力,恐怕连北京的城墙都站不满,还怎么守城呢,而且现在也不容福临多想,因为中华军随时都有可能向北京城发动进攻,一但战斗开始,再想投降,可就迟了,在这方面,吴三桂的下场就是深刻教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