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2节 (第4/4页)
妨。” 张九龄瞧了源乾曜一眼,见他目光甚殷,心中就将封禅的事儿想了一遍,遂说道:“二位大人,下官以为封禅事大,应予持重。遥想太宗皇帝贞观年间,群臣数次建言封禅,太宗皇帝不许。终太宗皇帝一生,从未举办封禅大典。由此看来,只要国富民强,是否举办封禅大典,其实无碍的。” 张说听得张九龄如此说话,明显赞同源乾曜之言,心中就有些恼火,斥道:“你懂什么?其后高宗皇帝举办封禅大典,实为彰扬贞观之功。嗯,你胡乱说话,强似不说。下去吧。” 张九龄讨了个没趣,只好躬身而退。 源乾曜见张说本想让张九龄前来帮腔,孰料张九龄却不顺着其恩师的意思说话,如此被赶走,心里就有些好笑。他现在又不想与张说翻脸,就坐在案前低头不语,其脸色紧绷,不现喜怒之色。 张说沉默了一会儿,继而言道:“源侍中,到底封禅不封禅?终归要看圣上的意思。这样吧,明日早朝之时,我代表百官向圣上进言,来年到泰山封禅,你以为如何?” 源乾曜颔首道:“好吧,就按张公的意思办。张公,若圣上单独问我,我该如何说呢?” 源乾曜如此说话,说明其心中还有些不愿,张说也很爽快,答道:“哦,若圣上单独问你,你大可直抒胸臆,否则就是欺君了。然明日朝堂之上,我代表百官向圣上进言,你就不可再出反对之言了。我们今日说话,岂能白说?” “那是,那是,场面之上,我还是唯张公马首是瞻的。” 次日早朝之时,张说待百官诸事奏罢,然后再出班奏道:“皇帝陛下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臣等幸遭昌运,谬齿周行,咸申就日之诚,愿睹封峦之庆。”他说完自袖中取出一卷绢书,双手将之擎起,说道:“此为百官联名的上表,恭请皇帝陛下东封泰山,请陛下御览。” 高力士趋步过来取过上表,将之交于李隆基手中。 张说伏地叩拜,说道:“请陛下封禅泰山,以遂百官之请。” 后面的百官见状,忽然一齐跪倒,齐声说道:“请陛下封禅泰山,以遂臣等之请。” 李隆基接过上表瞧了几眼,看见百官跪倒,遂挥手道:“罢了,都平身吧,起来说话。” 李隆基乍闻百官倡言封禅,其内心感受实为惊喜。刚刚结束的祀南郊大典之上,李隆基依礼首献,其叩拜之时,就见前方香烟缭绕中,正中的为昊天大帝的牌位,侧旁有高祖皇帝的牌位配享,心中由此涌起一股志得意满之情:隆基依贞观故事治国,使国家步入正途,如今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如此就不枉了上天的眷顾和祖上的厚望。 现在百官倡言泰山封禅,此大典与祀南郊相比,实为至上盛典,又可夸示于天下,李隆基心中有些愿意了。 李隆基心中虽愿,并不意味着当即答应。此时群臣已然立起,李隆基眼光环视群臣一圈,缓缓说道:“卿等心意,朕甚明白。然朕承奉丕业,十有余年,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现在若在泰山封禅,则上天和先祖会认为隆基乖理也。” 张说躬身奏道:“陛下有大舜之孝敬、文王之慈惠、夏禹之恭俭、帝尧之文思、成汤之深仁、轩皇之至理,如此之仁德,使人和岁稔,成就盛世。臣等仰考神心,旁采众望,则封峦展礼,时不可仰。” 张说的这番话,将李隆基的仁德和功绩吹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隆基听完,心中妥帖无比,觉得张说所言,句句中听,果然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般。 其他官员也一同躬身言道:“乞陛下上应天命,早日泰山封禅。” 李隆基坚决地摇了摇头,说道:“朕之功德,如何敢与太宗皇帝相比?昔贞观君臣戮力施治,终于成就盛世。朕观《太宗实录》,贞观五年,赵郡王孝恭等人倡言封禅,贞观十一年,众臣又请封禅,太宗皇帝先是同意继而废之,终太宗皇帝之世,未行封禅。朕欲步太宗皇帝之英烈,不敢轻言封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