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璀璨的文明 (第12/16页)
东尼,已纠集军队攻打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这场战争,安东尼一败涂地。克娄巴特拉也束手无策,她只想到了用同样的媚术去笼络屋大维,却被屋大维狠狠羞辱了一番。安东尼不堪失败的屈辱,挥剑自刎。克娄巴特拉彻底绝望了,她躺在安东尼的尸体旁,在胸口上放了几条毒蛇,任由毒液入侵她的血液。当屋大维发现想救治她时,为时已晚。据说,屋大维打造了一座连理墓,将二人合葬。 关于克娄巴特拉的死亡,还有另一个版本。战败后,安东尼担心克娄巴特拉会背叛他,于是先下手为强,用毒酒杀了她。 不管哪个版本,她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虽然不知道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起码可以知道历史对这个女人十分厌恶,连流传的传说对她都这样残忍。 “诗圣”艾哈迈德·邵基 她永远奔流不息, 乍一看——却像凝然不动。 一望无际的河水倾泻奔流, 是如此雄浑,又如此安详; 可是只要稍微激怒, 汹涌的水流便泡沫飞溅, 带着雄狮般的怒吼, 掀起惊涛巨浪。 像甜蜜的希望, 她的玉液琼浆对我们无比珍贵。 像龙涎香一样, 她的两岸碧波荡漾,四际芬芳。 尽管她泥沙浑浊, 却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河黯然失色, 神圣、浩瀚的尼罗河啊, 是我们永恒的母亲! ——《尼罗河》 诗人艾哈迈德·邵基(左)与政治家扎格卢勒(右) ◎被流放的贵族 艾哈迈德·邵基由于出身高贵,所以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就写了许多讴歌国王和宫廷的诗歌。再加上他的家族有阿拉伯、土耳其、希腊人的血统,所以在母语之外,他还懂得土耳其语,之后又学习了法语。通晓三国语言,让他的阅读范围变得比寻常人广泛,学识与思维也阔达许多。在这个基础上,他对语言的运用显得比大多数人娴熟,在别人眼里,他成为一个诗人是早晚的事情。 1887年,19岁的邵基被家族送到法国留学,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大量优秀的法国文学,包括雨果、拉马丁、拉封丹。回国之后,他毫无悬念地进入宫廷任职,成为国王阿拔斯二世的御用诗人。 这样安逸的文学生活过了20年,他的作品鲜有苦涩,大多是为执政者歌功颂德的宏伟诗篇,虽然同样具有不菲的文学价值,却总是少了些生活气息。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赶走了埃及国王,拥立了亲英的侯赛因·卡米勒。邵基第一次体会到恐惧与愤怒,于是他的诗歌空前的愤慨,具有尖锐的批判性。这一次爆发,得罪了英国人,他被流放到遥远的西班牙。 流亡的日子,对身心是一种折磨,但自古“文章憎命达”,越是绝望的处境,越能击发文学家的创作激情。于是邵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大多围绕着怀念家乡、追溯历史、凭吊遗迹展开,比如著名的诗篇《尼罗河》。 ◎再也不是潇洒的贵族 一战结束后,邵基终于回到久违的家乡。然而此时的埃及已经不是从前安稳的模样,它正爆发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斗争。邵基经历了流亡,对埃及百姓的疾苦终于感同身受。他不再充当宫廷的喉舌,而是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写起了表达人民对社会制度、民族未来的期盼和努力的诗歌,比如《狮身人面兽》《在金字塔下》等。 在民族独立和争取自由上,他写道:“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手,一定能打开自由之门。”同时,他开始以辛辣的笔触讽刺埃及内部政党的纷争,他写道:“分歧何时了?吵闹为什么?”他急切地希望政党之间放置隔阂,一同对抗外敌,甚至呼吁整个阿拉伯世界相互支持,他说:“在东方我们是同族同文的子孙,我们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我的诗是歌唱东方的欢乐,哀叹东方的不幸。” 除了诗歌之外,邵基在晚年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诗剧。他借鉴了法国古典派戏剧,创作了闻名世界的《克娄巴特拉之死》和《莱伊拉的痴情汉》。这次开拓创新不仅属于邵基,更是属于整个阿拉伯文学。 1932年,这位在19世纪中叶的埃及文学复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诗人离世。人们喜欢用“诗圣”来称呼他,因为他的诗歌在文学价值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力量。 纳吉布·马哈富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可以流芳百世?无外乎爱与希望。爱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热情;希望是对善良人性的呼唤。纳吉布·马哈富兹,都做到了,所以他可以称得起“伟大”。 开罗纳吉布·马哈富兹雕像 ◎“三部曲”造就的伟大作家 跟中国的巴金一样,纳吉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