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璀璨的文明 (第14/16页)
瑟夫·夏因这个名字,是埃及电影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世界电影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典范。未来会有无数人向尤瑟夫·夏因看齐,沿着他的足迹,继续他的梦想和事业。 ◎也有轻松的时刻 毫无疑问,尤瑟夫·夏因本身就跟沉重联系在一起,他习惯拿着镜头当手术刀,一刀刀割开埃及的基层社会,暴露更多的社会问题,像是贫穷、宗教冲突、政策缺失、人心险恶。这样的电影多达40多部。 宗教,这是在他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他的父亲是黎巴嫩人,他的母亲有一部分希腊人的血统,他的亚历山大是多种宗教在抗衡,他自己是基督教徒。宗教多元化让他非常反感宗教极端主义。于是在他的电影里,时常看到对极端主义的针砭,比如在《命运》中,他刻画了一个被安达鲁斯伊斯兰王国的极端主义者迫害的穆斯林哲学家,毫不掩饰地将矛头对准了极端主义者。 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严苛又气愤的夏因,竟然也拍摄过轻松的电影。2001年,他拍摄了电影《亲爱的,好戏上场》,讲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女明星,在浮华背后倍感寂寞的故事。 寂寞的女明星,对爱情有着强烈期盼,所以几乎是来者不拒,根本不考虑那个向她示爱的男人是否真的爱她。她会迅速陷入爱河,为此可以抛弃功名利禄,远离朋友、世俗。然而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看中的只有金钱而已。夏因在抨击拜金主义,却没有宗教冲突、民族大义,只是轻松地演绎了一场载歌载舞、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 2008年,82岁的尤瑟夫·夏因患病去世。人们用“埃及之光”来称呼他,不仅因为他在国际上的地位给了埃及人荣耀,更因为他在有生之年,都在用镜头指引这个社会看清黑暗,寻找光明。 1970年,报纸上的尤瑟夫·夏因。 埃及博物馆:法老的世界 去哪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国家的简史,一定是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有藏品30多万件,展出6.3万件,由于大多是法老时期的文物,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法老博物馆”。博物馆一个有50个陈列室,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按照年代顺序陈列的文物,二层是专题展馆。从一层到二层,是一个系统到分支的浏览过程——带着对埃及历史的简要了解,去详细地看埃及法老的棺木和陪葬品,历史就变得无比生动。 ◎简朴的伟大 位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博物馆,成立于1835年,起初并没有什么规模,大概是因为埃及人早已习惯了殖民列强和外国探险家来自己的国家疯狂挖掘文物,所以对保护和收藏文物缺乏积极性。 埃及博物馆极具特色,门前便是狮身人面像的仿制雕像。 这是埃及历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往事。从19世纪初开始,殖民国家对埃及文物的掠夺就没有停止过,更可怕的是西方很多商业、个人探险队浩浩荡荡前往埃及,堂而皇之地在埃及挖掘文物,就好像这个国家是他们的后花园一般。再加上本国人利欲熏心,将文物走私到欧美国家,导致埃及的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在那个时期,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大量的埃及文物。甚至一些个人藏家手中,也有几件珍贵的法老陪葬品。如今单是大英博物馆里,就有大概7万件古埃及文物,想要追讨回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一座博物馆是非常必要,却缺乏广泛认同的事情。直到1858年,有位来自法国的考古学家马里埃特警示埃及人:再不采取行动,埃及的文物就要被搬空了。埃及人这才猛然醒悟,决心要扩大博物馆,扩充馆藏。 马里埃特就此留下,帮助埃及人创办了如今的开罗埃及博物馆。这是一位对埃及文物有着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大量搜刮埃及文物,毕竟他是受法国政府委派前往北非、西亚收集文物的,而且也亲自在埃及发掘出孟斐斯的圣牛墓地、萨卡拉墓地等数十处遗迹,看上去名正言顺,可他却选择了帮助埃及人保护本国的文物。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扩充了博物馆藏品,更在于他唤醒了埃及人保护本国文物的意识,这才有了今天藏品超过30万件的埃及博物馆。 法老哈夫拉雕像 既然马里埃特是法国人,那么埃及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地朝着欧洲发展,于是便有了罗马式的圆拱、爱奥尼亚式的立柱……这也应该是19世纪殖民活动的缩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恢宏的建筑外表下,竟然是一个简朴的展览馆——装修简朴,陈列设计简朴,感觉博物馆就是那样随意地将文物一放,没有灯光辅助,也没有详细的说明文字,甚至有的展品已经落了灰尘。看上去它更像一个货柜,堆放着历年的积压品。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因为那里的藏品,都来自三四千年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