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8节 (第2/5页)
们尊老爱幼。”董建业轻声为凌威辩解。 “还尊老爱幼。”辛好古故意苦着脸摇头:“保和堂那么多人,偏偏抓我们一大把年纪的出来跟着你们学生奔走。” “那是因为你们医术高明。”麻花辫姑娘奉承了一句,好话听起来总是令人舒坦。辛好古立即眯着眼,看着董建业和麻花辫姑娘,一脸欣赏。不过他没有高兴几秒钟,就被凌威兜头泼了一盘冷水:“错了,是因为他们医术太差,才被抽调来辅助你们这些刚刚入门的学生。” “凌威,你就不能给我们老人家留点面子啊。”冒雨清看着凌威,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凌威在说笑,来之前凌威就和他们两说过了,两个人年纪大,有经验和耐性,辅导学生刚刚好。 “不行,面子是自己争取的,不是给的。”凌威看是在回答冒雨清,却望着一群学生:“学医的和别的手艺不同,别的手艺出点差错,损失的可能只是一些钱财,可以弥补,而我们稍有不慎,就会损失生命,永远无法挽回,所以,我把大家带来深入生活,就是要接触不同的人,培养一份爱心,针灸比赛虽然重要,但不能刻意追求,我希望你们每一个都是脚踏实地的医生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所谓名医神医。” 凌威的话听得两位老人频频点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的良知已经被金钱淹没,医德显得越来越重要。保和堂一直坚持义诊,训练医生的仁爱之心,这也是陈雨轩的成功之处,每一位病人都说保和堂有一种家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凭装潢布置能达到的,来自每一位员工的内心。 凌威带着学生实习并没有经过学校研究和有关部门准许,上午上课的时候直接带了出来。他不喜欢张扬,江南医学院也算小有名气,一旦让媒体知道就会大肆炒着,增加学生的虚荣心,还会让一些居民有抵触情绪。不过低调也有不方便的一面,一大群人涌进来,让居住者吃了一惊。好在不要紧,治病不要钱。在现代社会简直是天大的好事,首先是一位打工的大嫂把孩子抱过来。 孩子三四岁,脸色有点发青,口眼歪斜,嘴角不断流口水。神情显得非常痛苦,几位隔壁邻居围过来,有人大声询问:“李嫂,孩子不是住院了吗?怎么回来了。” “住了半个月,这不,还是这样,医院说是神经炎症,可就是没有好转。”大嫂苦着脸,大声抱怨:“就我老公一个人在码头干活,积攒的那点钱几天就花光了,医院也不让住了。” “现在医院都这样,进不起的。”有人感叹,却没有不服气,一副认命的语气。穷人不生病,就是走大运。这已经是中国特色。 学生们围着孩子,几个人开始轮流把脉和观察气色,然后窃窃私语。今天的运气好像一点也不好,开始就是疑难杂症。那位大嫂倒也理解,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对一群学生也不抱多大希望,也只是病急乱投医。叹了口气:“这孩子,命不好。” “凌老师。”董建业把目光投向凌威。凌威观察了一会,语气肯定:“中风。” “什么?”旁边的许多学生同时发出惊讶的叫声。中风大家当然都知道,在现代社会是普遍的疾病,不过多数指老年人,口眼歪斜的情况和眼前很相似,关键是孩子才三岁,怎么会得了老年病。 “中风有很多种,和西医的老年病不同,属于邪气入经络,经久不散化为气血淤积,多损伤人体阳经,行动受限。”凌威似乎知道学生们的疑问,立即解释:“这孩子是中了腑脏,西医说是神经炎不错,只是孩子的病顽固,西药一时难以奏效,久而久之越来越重,西医再治下去就是手术切除坏死的神经。” “这位大兄弟,你快想想办法。”大嫂听不懂凌威的一套理论,只是感觉凌威说得理直气壮,语气充满自信,直觉让她相信凌威的本事。 “地仓,合谷,颊车,太冲,内廷,平补平泻,毫针,留针十分钟。”凌威低声吩咐身边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是除了走了的几个人在针灸班水平最好的,第一个病例必须慎重,搞砸了就没有人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了。但他也没有自己动手,不想让学生有依赖心里,遇着困难就找师傅,猴年马月才能独挡一面,手艺除了水平,还要有足够的自信,尤其是针灸,必须有信心下针才能稳准狠,手到病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