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_第26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9节 (第4/4页)

,脸色变得潮红。两三万真鞑子,如果真能围剿,辽东的边患岂不是大幅度减轻?

    朱由检激动了好久,方才冷静下来,发现要全歼这股鞑子,几乎不可能:鞑子兵分两路,机动灵活,能将岳托一路彻底围堵在盐山,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可是,林纯鸿如何阻止岳托大军渡过运河,绕过盐山北上?

    朱由检百思不得其解,令人将杨嗣昌和高起潜唤来,以备咨询。不过,让朱由检失望的是,杨嗣昌与高起潜也想不明白,林纯鸿准备如何阻止岳托渡过运河。

    朱由检暗叹了口气,说到底,林纯鸿只是一个军阀,对大明朝廷的威胁,不亚于辽东的鞑子。可是,最近林纯鸿的行动越来越让他看不懂:朝廷令他不得越过聊城、广平,他还真就停在了聊城;朝廷令河南之荆州军停止前进,虽然他暗地里将两个骑兵军调至聊城,但大体上还是遵旨行事;朝廷令他北上抵抗鞑子,他虽然以封爵来要挟,但很显然,此事对朝廷的利远远大于弊,就在朝廷以为不封爵,林纯鸿就会按兵不动之际,他又突然动兵,三两下干掉了鞑子的一个甲喇,随后,又大范围机动,似乎有与鞑子决战之势!

    林纯鸿到底是个什么人?忠臣,还是jian雄曹cao?

    说是忠臣,却诸多逾越之事,听调不听宣;说是jian雄,却又不吝损耗兵力和粮草,与鞑子决一死战……

    朱由检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烦躁地摇了摇头,也不理会一旁陪侍的杨嗣昌和高起潜,径直拿起一份奏章,瞄了一眼,就这一眼,就被吸引住,再也挪不开眼睛。

    奏章乃鲁王朱以派所上,在奏章中,朱以派力主封林纯鸿为侯爵,以换取林纯鸿全力用兵,援救济南。

    原来,当济南被围后,德王的大义被宋学朱有意无意地传了出去。在宋学朱的言下,德王高风亮节,不仅派出所有亲卫上城墙驻守,还散尽家财,以助军资。宋学朱的用意不言而喻,无非就是想提前一步堵住德王的嘴,让他有苦说不出,以免德王今后打击报复。

    德王是什么德性,朱以派了然于胸,说什么也不相信德王是自愿的,因此,他颇有点兔死狐悲之感,又忧愁鞑子继续南下攻打兖州,每日寝食难安。其弟朱以海颇有主见,见大哥如此为难,思前思后,力主朱以派迅速向朝廷上奏章,以封侯为条件,换取林纯鸿援救济南。济南城能坚守,则兖州安如磐石。

    鲁王朱以派听从了朱以海的建议,成了第一个拥护林纯鸿封爵的勋贵及亲王。

    朱由检并不知道这些弯弯道道,考虑到林纯鸿业已动兵,封不封爵对战局影响已经不大,一时心里纠结不已:林纯鸿多次借钱粮、动兵要挟朝廷,让朝廷大跌脸面,朱由检心里也如吃了苍蝇一般,恨不得将其杀之而后快,从心里并不愿意给以林纯鸿一丝一毫的好处,自然舍不得将爵位封给林纯鸿;另一方面,林纯鸿的爵位并不在免征之列,可以在大明坚如磐石的勋爵体系上撕开一条裂口,为勋贵一体纳粮之策的推行铺平道路,现在林纯鸿冲锋在前,对朝廷的好处不言而喻。

    朱由检拿不定主意,接着往下看内阁的票拟,赫然看见了“江陵侯”三个字。内阁连爵位、爵名都已经拟定了,杨嗣昌的态度自然是举双手赞成鲁王的意见。

    朱由检沉吟半晌,方面无表情地对杨嗣昌说道:“未见其功,却先封爵,于理不合。待打败了鞑子再议。”

    朱由检到底咽不下这口气,杨嗣昌自然无法劝谏,只得说了声“皇上英明”。

    说完,杨嗣昌话题一转,奏道:“皇上,济南危在旦夕,宋学朱虽组织得法,能守至今日,也算异数。为今最为紧要之事,就是力保济南不失。林纯鸿派遣田楚云至盐山,又亲率大军牵制多尔衮兵力,恐怕对救援济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济南周边,尚有隆平侯、刘泽清、颜继祖等人率有两三万兵力,不若下令三人立即进兵,援救济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