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3节 (第2/4页)
至于亲自上门拜访,更是前所未有之事。杨嗣昌疑疑惑惑地将杨一仁迎入。 似乎意识到两人之间尴尬的关系,杨一仁直奔主题,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杨一仁表示,朝廷应与荆州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任何一方采取动作前,应提前通报对方,以免战略误判,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杨阁老,就拿金票升值一事而言,江陵侯也是迫于压力,并非针对银票。若江陵侯提前将此事通报至杨阁老处,近期的麻烦就可以避免。” 金票升值并非针对银票?杨嗣昌一百个不相信,脸上露出一丝嗤笑。 杨一仁情知杨嗣昌不信,接着说道:“而白银则不同,大明境内各处银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逐年增加。白银本无用之物,仅作为交易之媒介而已,如粮食、布匹等必须之物,增加的速度不及白银,白银自然就在贬值,这也是银贱谷贵的道理。” 杨嗣昌懂这个道理,见杨一仁没有说出任何新意,脸色有点冷,甚至有点不耐烦。 杨一仁接着说道:“至于黄金,产量极低,价值稳定,相比较逐年增加的白银而言,黄金在升值。因此,以黄金作为本金的金票,必然面临升值的压力。江陵侯不得已之下,只好将黄金升值百分之二。” 道理浅显,事实也摆在那里,只是杨嗣昌以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他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道:“即便江陵侯没有针对银票之心,事实上却扰乱了大明以大圆为主要交易钱币的秩序。” 杨嗣昌说的也是事实,杨一仁自然无法否认。杨一仁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也是江陵侯所担心的问题。毕竟,黄金价值虽稳定,但存量极少,相比较大明庞大的货物交易量而言,黄金远远不够。荆州那边曾经估算过,按照大明货物交易的规模,足足需要二十亿圆,而且每年还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递增。若大明全部以金票作为交易钱币,即便本金率只有一成,也需要两千万两黄金,现在大明哪有这么多黄金?” 杨嗣昌又点头表示认可,问道:“江陵侯准备采用什么办法解决?” 杨一仁慨然道:“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 第五百九十二章 钱秉镫 杨一仁对货币、金融的了解极为有限,与杨嗣昌的交流只能嘎然而止。 杨嗣昌、杨一仁非技术小吏,所长皆在于总揽全局。因此,对钱钞认识上达成了哪些共识,杨嗣昌和杨一仁并不看重,双方唯一在意的是,此次交流所蕴含的政治涵义。 杨一仁率先向杨嗣昌通报荆州欲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表现出建立沟通渠道的诚意。杨嗣昌也认为,建立沟通渠道对朝廷有利。毕竟,荆州方面有杨一仁、包哲东在朝,又有无孔不入的情报体系,朝廷的事情瞒不过林纯鸿。而荆州则相对封闭,朝廷很难获悉林纯鸿的确切动向。 建立沟通渠道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不利态势。 杨嗣昌、杨一仁迅速达成了意向,至于如何沟通,则没有深谈。末了,杨一仁告知杨嗣昌,近期,钱秉镫将赴京,就金银复合本位制一事进行技术沟通。 此事涉及银票、金票之命运,杨嗣昌当然不敢马虎,令范永斗负责接待钱秉镫。 自朝廷依托范永斗发行银票后,杨嗣昌给了他一个正五品奉议大夫的散介,算是拥有了官身。而钱秉镫虽无官身,却拥有举人功名,又是荆州集团中的高层之一。两相比较之下,范永斗以七十岁高龄,率先向钱秉镫行礼。 两人见礼已毕,钱秉镫向范永斗赠送了八本行知书堂经济学专著,其中就包括钱秉镫的著作《钱钞议》。(注:钱秉镫,字幻光,真实历史上,曾著《钱钞议》,阐述钱钞的本质。)范永斗如获至宝,恭恭敬敬地将年龄仅仅只有他孙子大小的钱秉镫迎入密室。 行家对里手,说起话来自然毫无障碍,两人迅速在诸多方面达成了一致。如:白银贬值,黄金升值人力无法阻挡;大明的现实,单? ?采用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