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1节 (第2/3页)
海上、陆上征收了大量的税收,也就是说,逐渐壮大的海商及各地工坊主是他的力量源泉之一。再算上荆州新贵、荆州军将士的支持,林纯鸿去反对乡村豪绅,自然如泰山压顶,将豪绅们碾得一点渣都不剩。 堵胤锡发现这点后,细细琢磨林纯鸿的各项政策,陡然发现,林纯鸿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推动士大夫接纳他,支持他,这从朱之瑜、马世奇等人成为荆州的核心就可以看出。 另外,林纯鸿在江南多次掀起论战,目的也在于此。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堵胤锡得知林纯鸿欲设置谏官后,一眼发现了林纯鸿的真正用意:将大部分开明的士大夫纳入荆州体系中! 堵胤锡陡然兴奋起来,既然士大夫能以一个整体进入荆州体系,就是让林纯鸿主导大明有何不可? 当前,就应该趁谏官制度未定,竭力让士大夫获取更大的权力! …… 正当史可法三人劝阻堵胤锡前往荆州时,黄顾二人的邀请函送至张溥、瞿式耜手中。 史可法三人面面相觑,不知林纯鸿在唱哪一出戏。 堵胤锡提醒道:“莫非林纯鸿想把所有在野的名士纳入谏官体系?” 四人商讨一阵,瞿式耜、张溥最终拿不下脸面,拒绝了黄顾二人的邀请。堵胤锡则一叶扁舟,径直向西,往荆州赶去。 相比较江南士大夫的扭扭捏捏,不情不愿,郑芝龙听闻林纯鸿欲设立谏官制度后,一眼看出了林纯鸿有可能分享顾问权,根本不等任何邀请,只发函知会了林纯鸿一声,便派出了以郑鸿逵为代表的庞大阵容前往荆州,参与制度设计。 自大明银行设立之后,郑芝龙的想法就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林纯鸿想干的事,一定要参合一脚,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收获意外的好处。如大东洋商号、福建改制,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林纯鸿大喜,令姜淑让将郑鸿逵一行隆重迎入荆州,施以极高的礼遇。 郑鸿逵的到来,至少表明,海商团体开始自发地争取权力,这与林纯鸿精心呵护下的海商显然不同。 同时,郑鸿逵一行极大地扩大了参与人员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荆州内部及一帮名士。 郑芝龙高调参与,无疑刺激了洪齐云一帮人,就连老西的代表范毓宾也坐不住了。双方接触之后,组成了更为庞大的代表团,前往荆州,参与谏官制度的设立。 一时间,各路名士、商贾纷纷汇集至荆州,致使荆州客栈爆满、人满为患。 人员众多,林纯鸿令张道涵转而对制度设计的程序进行设计,并公之于众。首先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由林纯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黄宗羲、顾炎武、郑鸿逵、洪齐云等。 然后由中书府、监察府和黄顾二人拟定三份方案,由特别工作小组结合三份方案,拟定一份新的方案,再交由众人讨论。 由于参与人员过多,张道涵令所有人按照籍贯分组,分为两京十三省及海外组十六组,由各组分组讨论,将意见汇总至特别工作小组。 特别工作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然后再交由与会人员表决,若同意人数超过六成,谏官制度设计便大功告成。 荆州闹出偌大声势,朝廷自然不会不知。 反应最为强烈的,自然非都察院莫属,几乎所有御史齐上阵,奏请朝廷阻止林纯鸿胡作非为。 所有奏章,都被朱由检留中。 朱由检显然比这帮御史清醒,知道林纯鸿想做的事情,他根本阻止不了,与其受辱,还不如静观其变。 这里面,态度最值得玩味的要数杨嗣昌、陈奇瑜一帮人。杨嗣昌至今未置一词,就当不知道这件事一般。 杨嗣昌当然看出,林纯鸿折腾谏官一出,有完善行政、监察的意图,也有抢夺朝廷中枢之权的意图。不过,设立谏官的本质还是往自己身上套索,单单凭这一点,杨嗣昌、朱由检就有点乐观其成的意思。 可是,荆州把声势闹得越来越大,名士、商贾纷纷跑到荆州,搞得荆州倒像是中枢似的,这让杨嗣昌、朱由检觉得脸上无光。 杨嗣昌想来想去,建议朱由检以巡视地方的名义派出钦差,至荆州对整个谏官制度设计进行干预,若有机会,顺势抢过主导权。 朱由检应同,遂下旨,以李绍翼为钦差,巡视湖广。 第六百七十章 光禄院(五) 作为一名搅局者,李绍翼出京师,踏上了旅程。 一般而言,从京师至荆州,都从通州乘船,经运河一路至扬州,然后再逆长江而上,抵达荆州。这一路下来,恐怕要花个把多月。 这个把月下来,恐怕荆州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搞定,哪里还轮得到他搅局? 所以,李绍翼从京师直接做马车南下,经保定至河南,在河南叶县时,李绍翼还特意乘坐了马拉车厢,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