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东宫有喜 (第3/3页)
十二,休沐日,早饭后,太子扶着懒得动弹的史瑶走出长秋殿,在长乐宫内遛弯消食。三个即将当兄长的小孩跑去宣室。 李夫人病了,刘彻去看李夫人,三个小孩到宣室时刘彻不在。把宣室当成自己卧室的三人推门就要进去,小黄门常融拦住,“大皇孙,二皇孙,三皇孙,不能进。” “为何?”大郎疑惑不解。 常融:“殿内有许多奏章。” “我们又不看奏章。”今日风有些大,站在门外吹得不舒服,大郎推一下常融,“让开。” 常融下意识想让开,突然想到刘彻有意令李广利征讨大宛。在常融看来李广利都不如被刘彻嫌弃的东方朔,更无法和卫家的三个小侯爷比。他一个阉人都懂得,常融不信刘彻看不出来,偏偏重用李广利,常融认为刘彻要扶持李家,牵制卫家。 太子和卫青素来亲睦,荣辱与共,常融就误认为刘彻对卫太子也有些不满。实则不然,刘彻只是担心外戚权威过大。这一点常融自然想不到,挡在门口,“求三位皇孙别为难奴婢了。” “我叫你让开是为难你?”前世今生,除了父母还没人敢这样大郎说话。大郎厉声道,“别逼我动手。” 东宫嫡长子脾气大,常融一直都知道,可是一想到室内案几上确实堆许多奏章,他的理由很充分,“奴婢不敢。” 三郎抬腿一脚。扑通一声,常融跌到在地。 “这不就行了,和他费什么话。”三郎抬手推开门就往里面走。 大郎愣了愣,转向二郎,又看了看已进去的三郎,讷讷道,“他的脾气何时变得这么大?” “我,你问我,我问谁啊。”二郎跟进去,就问三郎,“你今天不高兴?阿弟。” 三郎反问:“有吗?” 大郎转身指一下,还搁地上坐着没回神的常融,让三郎解释。 三郎瞥常融一眼,轻笑一声,“你说他以后见着咱们还会像见到祖宗似的吗?” “你逼他搬弄是非?”大郎恍然大悟,“不错,不错,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等等,你怎么也不提前和我说一声?” 三郎:“临时起意。”说着走到案几前,翻开奏章,“你也来看看,大兄。” “不太好吧。”大郎下意识往外面看一眼。 三郎:“大不了祖父回来后,向祖父透露一点咱们不想当皇太孙,祖父就顾不得对咱们起疑心,改追问咱们为何不想当太孙。” “我的理由是现成的。”二郎把白色丝绸里的木偶拿出来放在案几上。 三郎笑眯眯看着大郎说:“我的理由也是现成的。” “我的理由,好像不行。”大郎想一下,“不如我就勉为其难——” 三郎收起笑脸,“勉为其难?信不信在弄死外面那几个小人之前,我先弄死你,嗯?” “你怎么也和他学会了,动不动要弄死人啊。这样不好。”无论大郎有没有放弃皇太孙之位,二郎都当他故意逗三郎,“你不是要看奏章?快点看,再过一会儿祖父就回来了。” 三郎瞥一眼大郎,面无表情道:“玩笑不好笑。” “你也知道是玩笑啊。”大郎撇撇嘴,“你怎么就不怕我先下手为强?” 三郎:“你敢动我,母亲不会放过你。” 大郎没话了,嗤一声,拿起奏章,不禁皱眉,“祖父又要出去?” “去哪儿?”二郎忙问。 大郎递给他,“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二郎翻开一看,内容是向刘彻禀告此行都有哪些官吏随行,“为何没听父亲提过?” “兴许怕母亲跟着cao心。”三郎突然想到一件事,“父亲还没把育苗种稻的事告诉祖父?” 大郎想一下道:“祖父回来问问。” 刘彻回到宣室看到门敞开,三个孙儿趴在案几上,有一丝不快。走到殿内,大郎没容刘彻开口,先行礼,后问稻子的事,三郎跟着说一年两熟。刘彻心中那点不快瞬间消失,忙不迭问:“你们听谁说的?” “父亲说的。”三郎道,“父亲托他认识的农夫试种,可孙儿听说这边的地不适合种稻,孙儿怕父亲试不成,看到这份奏章,孙儿想请祖父让河东的农夫试一下,可以吗?祖父。” 此时此刻刘彻脑海里只有“一年两熟”四个字,想也没想就说,“当然可以。” “谢谢祖父。李夫人的病好了没?祖父。”三郎关心道。 刘彻摇了摇头,道:“先不说她,把你们从太子那儿听到的再详细同吾说一遍。” “祖父,先不说稻子。”二郎跟着说,“祖父看这个,是孙儿雕的,是不是和祖父一模一样?”把木偶递到刘彻手中。 刘彻低头一看,仿佛看到铜镜里的他,不禁抬头看向二郎,不敢置信地问:“你雕的?” “是呀。”二郎道,“孙儿还雕个大兄。阿弟出生后,孙儿还要雕我们一家六口呢。” 刘彻张嘴想夸二郎,突然想到不对,“一家六口?没有吾?” “祖父和我们又不是一家人。”二郎不假思索道。 大郎和三郎齐刷刷看向二郎。 刘彻似笑非笑地说:“再说一遍,朕没听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