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4节  (第2/2页)
众多,官府又不能痛下杀手,只能派兵守着。    锦衣卫说得含蓄,朱和昶之前曾关心过流民之事,听得懂他的话外之音。    所谓暴乱,定是有人揭竿而起,带头起义,而响应的人已经多达一百万。    之前阁老们提起过,南方暂时安定下来了,但北边的民乱一直在持续,也不得轻忽。    朱和昶冷静下来,召见几位阁老和兵部官员。    阁老们有的还在路上,有的刚刚到家,又被一道急诏唤回乾清宫。    殿内气氛不算沉重,老百姓家中没有余粮,每逢灾荒,他们当年收不到粮食,没法填饱肚子,还要应付地方官府的盘剥,不举家逃亡的话,只能等死。因此每当地方发生大面积旱灾,很可能爆发民乱。    大臣们并不慌张,细问锦衣卫千户荆襄一带的情况。    千户道,“他们在一个叫苗八斤的人带领下,已经聚拢起百万之众。”    大臣们面露忧色,一般的流民起义,就如同一盘散沙,不是朝廷军队的对手,难以形成气候,但一百万之众,不容小觑啊!    ……    傅云英回到家,前脚才刚踏进门槛,突然听到一阵马蹄踏响。    她抬起头。    巷口烟尘滚滚,锦衣卫策马飞奔而至,到了门前,滚地下马,抱拳道:“傅大人,皇上传召。”    她匆匆进宫,在乾清宫外等候召见的时候,听到里面传出朱和昶的震怒声。    吉祥从里面走了出来,战战兢兢和他见礼。    她问:“皇上为何动怒?”    宫宴上还好好的。    吉祥小声告诉她事情原委。    荆襄流民起义,几位阁老商量应对之法,正谈得好好的,又有八百里加急送到,地方官联名弹劾总领陕西、湖广军务的曹总督,说正是因为曹总督残忍屠杀流民,才导致这一场起义。    原来曹总督诱骗流民,说只要他们愿意出山归顺朝廷,朝廷就对他们的逃亡行为既往不咎,还归还他们的耕地,让他们可以转回良民身份。    流民们生活困苦,被曹总督的承诺打动,先后有数万人携家带口主动归顺。    等着他们的,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安定生活,而是曹总督的屠刀。    曹总督命军队屠杀那些毫无抵抗能力的流民,无论老幼妇孺,全部格杀勿论。    一时之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苍茫青山间,俱是累累白骨。    恍如人间炼狱。    苗八斤是当初主动归顺的流民之一,他的父母兄弟都死在曹总督部下手中,只有他捡回一条命,干脆孤注一掷,带领其他流民起义。    响应者如云。    傅云英长叹一口气。    难怪朱和昶会勃然大怒。    内殿,朱和昶余怒未消,要将曹总督召回京师,另派人去接管陕西军务。    王阁老立刻反对,现在流民起义已经无法阻挡,这时候调回主帅,恐怕城池会失守。    为今之计,只能让曹总督去镇压流民,待流民起义之事解决了,再论其他。    朱和昶暂且隐忍下来。    阁老们离去后,傅云英进殿。    朱和昶往后仰靠在龙椅上,神色疲惫。身上还穿着宫宴上穿的玄色常服,袖口收得紧紧的。    她走上前。    听到脚步声,朱和昶立刻直起腰。    看到进来的人是她,马上又放松下来,靠回椅背上,手脚摊开,一副懒散模样。    这个自然而然的动作,让傅云英不由得想起以前在书院时,朱和昶公然在课堂上偷懒的样子,心中微微一叹。    “朕要派人去陕西监军,督察将帅。”    朱和昶低声道,声音暗哑。    傅云英怔了怔,心中雪亮,拱手道:“臣愿领命前去。”    朱和昶抬起头,看着她。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他刚才发怒,内官们胆战心惊,殿中还未点起灯烛。    她站在朦胧光影中,身姿高挑,眼睫低垂时,罩下淡淡的青影。    不用他开口,云哥便明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