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生2010:我加点做大佬 第271节  (第1/2页)
    “你收购了紫港电子,打算做些什么?”    孟老轻轻抿了一口,终于步入主题。    果然!    陈河宇顿时明悟,自己手中的产业,只有芯片才能引起对方的重视,羲和eda的成功,让孟老看到了华国单导体崛起的希望。    “先实现28纳米芯片的量产化,若是有余力,再继续攻克14纳米的工艺制程。”    陈河宇坦诚说道。    “所以,你订购了100台nxt 1950i光刻机?”    孟老面露欣赏之色,反问道。    在euv光刻机还未诞生的2015年,nxt 1950i duv光刻机已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制造设备,一台光刻机每天可以生产6-10万枚14纳米的芯片。    价格高达3.1亿华币,100台就是310亿华币!    放眼华国整个产业链,具备这个魄力的企业并不多,倘若无法冲破技术壁垒,彻底掌握14纳米的芯片工艺制程,这笔采购单形同打了水漂。    既然陈河宇敢砸钱,就代表他有信心大规模量产14纳米芯片,这就是孟老特意约见他的重要原因。    “设备到手再说,毕竟国内不缺芯片设计人才,加上羲和eda软件的问世,我有信心在一年内完成14纳米的封装测试工作。    要是让对面的老外知道,我能不能收到光刻机还是两说。”    陈河宇指向东面,缓缓解释道,嘴角勾起,在这位大佬面前,依旧不忘画着大饼。    潜台词就是,我这么给力,您不得给点扶持?    “办事沉稳,退一进三,是个好苗子,那我就期待你早日量产14纳米的芯片,和英特、镐通这些芯片巨头一争高下。”    孟老笑着回道。    国产芯片一直处在落后的境地,上一年芯片进口数量是3100亿个,订单总额超2000亿美刀,甚至超过了原油和大宗商品。    出口数量仅1800万个,不到进口万分之一,大额利润全被老外给赚走了。    这是孟老心中的痛!    在他得知未来科技的举动后,立刻让柳秘书传话,抽出时间约谈陈河宇,想明确了解对方在芯片领域的技术掌控程度。    陈河宇听完脸色急了,您老人家别光说不掏钱啊,漂亮话谁都爱听,但那不管饱呀。    “前路崎岖,还是需要上面的照拂才行。”    他笑吟吟说道,眼睛促狭,闪过狐狸般的狡黠。    “说说,想要什么支持?资金、土地、研发人员,还是税务优惠政策?”    孟老豪爽道。    “您说的我都想要,其他方面,能不能给我一个开设航天公司的名额?”    陈河宇趁机狮子大开口。    按理说,在2014年,华国曾发布过《关于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私人资本在航天领域的参与方式和支持政策。    换言之,态度上支持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成立,但实际上,截止目前,依旧没有出现任何一家纯粹的私人航天公司。    为此,陈河宇还找柳秘书打听过,回复是:“痴心妄想!”    考虑到安全和监管要求,技术和资金量问题,这项产业“普通人”压根就没有进入的机会。    陈河宇现在不缺钱,就缺一张门票。    “你想做华国的马丝克?”    孟老沉声问道。    “他是他,我是我,给我权限和机会,超越spacem又有何难?    马丝克在我看来,不值得成为一个目标,只是前进道路上的小小障碍。”    陈河宇胡吹道。    他心里隐藏着一个超大型计划,要是能实现,华国会变得更加强盛富饶,这个世界也会迎来新的变革。    “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航天公司的研发成本、制造投入,以及试错费用,都不是你能想象的。”    孟老劝说道。    “我明白,但这些费用支出的前提,都建立在当前的成本设定上,假使火箭发射的成本可以降低80%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