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_第131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1页 (第1/2页)

    李道用谙熟河南府情形,又是实在性子,当即出了个主意,劝道:“夏日不要那么大火气,游郎是河南府父母官,顾郎是朝廷的转运副使,若本年运不到两百万石,咱们谁都不好交差,眼下,就当从建仓库开始,解决问题要紧。”

    以往兴修工事时,械斗、偷盗、天灾都是常有的,已经发生的,可以归到工部的‘欠折损’中,至于发生利益纠纷,可以上报户部,把几个县合并为河阴县。

    李道用陈述方案时,游桓之根本没有在听。顾越手中一紧,倏地起身打断。

    症结不在于处理械斗。

    顾越让季云去取了一本册簿来,当堂拉住游桓之,说道:“桓之兄是耿直之人,且先放下过去那些解释不清楚的事,照着明账,听我和你一笔一笔算,可否。”

    “集津和三门的详情,我不知,我只拿河阴之地说事。从支出看,照工部往年的记录,建仓三十万贯,守仓每年六万贯,以此类推,从渡口、船只、堤坝、沟渠合计,扣除盐利之后,本年共净支三百万贯,往后每年损耗百万贯。”

    “这是支出,但从收入看,其一脚值,漕船容量增大、逆水河段减少、淤塞险情减少,这是每年八万贯的节省;其二欠折损,上报层级由四级七部,精简为二级一部,缩短处理时间,防克扣,由《仓库令》中一斛耗二升减至一升,这是十万贯的节省;……如此,扣除河阴仓每年可以节省的运费,是二十万贯。”

    “桓之兄可以认为我纸上谈兵,因为区区二十万贯,别说全国,仅对于河南府而言都不算多。耗费如此心血精力,只为精简这点钱,值不值得呢?桓之兄,再遇灾年,这样的漕运可以岁转六百石,使三万人免于饿死,我认为,值得。”

    “萧尚书曾于燕公宴上有言,‘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就像而今的法曲,千变万化皆心血,唯去万留一,方能显其精粹,顾某无党,万死不辞家国事,顾某也知道,若桓之兄愿意支持,那么这困难即使再大百倍,咱们也能攻克。”

    一百八十多笔大账,顾越从头到尾背下,一字不漏。他知道,这场偶然的械斗只是一个必然的开始,他可以承担责任,接受弹劾,也可以之后再详查背后的始作俑者,唯一不能错过,需要当机立断的,就是争取游桓之的信任和支持。

    “早听朝中说过,顾郎好厉害的口舌。”一句句下来,直到听见萧乔甫的诗,游桓之目中的怒气渐退,平添了一二分温和,“好,那且听从李郎中的建议,顾郎请旨合并三县,游某保证,重调物资,征集工匠,月内按法令要求建成仓库。”

    回驿站之后,顾越让季云送信回长安,一是汇报进度,二是知会裴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