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_第152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页 (第1/2页)

    “看来,方司仓应先问问洛阳父老乡亲,何为渎职,再谈万死不辞家国事,顾某也略通篆刻玉石之术,往后,这石柱加不加笔划,全看方司仓悔过的诚意。”

    全程,未提漕运损耗半字,就像那些白色的旗帜和悲痛欲绝的哭喊全不存在。八州司仓惶惶然看着方文成双膝跪地哭冤枉,缄口不言,回去纷纷连夜补起公文。

    然而,顾越立的这根石柱,虽换来了月余的安宁,却没能挽救已耽误的工事。

    四月,中书省下行公文,命先释工役,引汴河种水稻,待秋后再行修筑堤坝之事,如此,是漕改让利于农时,等同于宣判转运使团在年内无法完成任务。

    不仅是河阴,与之接近的太原仓、三门仓,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与抉择。

    门下让中书,似乎是裴耀卿让了张九龄,可真正要担责任的,还是各仓副使。

    公文中的刀剑与血泪,从来如此春风细雨,不知因何而起,来去无声无息。宦海茫茫,又不知多少曾挺过巨浪的行舟人,在这次涓涓流水之中失去了清醒。

    一波如此三折,谁也迟疑,李隆基不闻不问,仍设宴乐于朝堂,作《令长新戒》赐天下县令,于是,臣子开始揣摩圣意,百般寻求能够替代漕运的新办法。

    一时间,百家争鸣。

    兵部尚书信安王李祎,因国家用度不足,向中书省提议,不要禁止私人铸钱。

    与此同时,伴随霓裳曲成与日食天光,洛阳城也奔涌起一股呼喊迁都的洪流。

    各大世族议论不绝,既然东都如此繁华,那么只要迁都,按照原有的运输制度,加之引水屯田,荒年也能跟得上供给,何必还要承担改制漕运的高昂代价?

    是夜,一盏陶豆灯照着一方公案,一卷薄薄的竹简,被清风吹开二三竹片。

    季云进门时,顾越手揉着太阳xue,另手拔了下灯芯。仅仅月内,已燃三斗油。

    “先前担心的,如今果然都成了真,崔隐公一声不吭,借农时,挑拨二位阁老相争,这步暗棋实在太厉害。”季云整理起公文,“只可惜,没有证据……”

    “长亭辛苦,涉及权与利,真相大白也没用。”顾越起身,醒了醒神,从锁柜中取来几封书信,交代道,“还是你今年的考试重要,早些回洛阳准备,行卷之事宜,我已经和游府尹托付过,宴会上的友人多是豪爽的性情,定会帮衬于你。”

    “顾郎,长亭斗胆多问一句。”季云接过,垂眼道,“时务策,该如何写?”

    顾越莞尔。

    在朝,顾越只与裴延和李峘两方串通消息,可伴随五大工程施行至此,一方面,在烧尾宴让步的李峘,因张九龄也上书请求不禁私铸,而变得不甘陪衬,另方面,裴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