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2页 (第1/2页)
有人的在思考,另外也有些气到狗急跳墙,比如贝尔斯登的一位重仓次贷的经理人,这时候顾不上礼节问题了,突然站起来喊道:“全都是胡扯!信用评级没问题,次贷市场也没问题,我不知道你是从哪得出来的数据,但无论是违约率还是别的都没有那么高!” 包括叶冬青在内,人们纷纷看向这家伙,他正气呼呼地往外走,已经打算离场了。 除了他之外,全球保险巨头之一,美国友邦保险母公司美国国际的一位高管也突然离场,这家公司承保了太多次贷资产,正想着去验证是否真如同叶冬青所说,存在着信用评级注水风险。 听不听是别人的事,叶冬青胜券在握,压根没觉得丢脸,他的脸面建立在一次次成功之上,不需要别人来给他增色。 像是没事似的继续阐述完其他观点,最后总结道:“信用评级机构必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整改,并且加强监管力度,重新树立起市场信心,至于次级住房贷款,我并不觉得将一大笔钱借贷给随时可能还不上钱的人会是好事,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危机出现,从当前的次贷规模来看,危机已经存在了,只是什么时候爆发的问题” 说完关掉话筒,起身离场,显然不准备给别人提问的机会。 因为这次公开表态,一场“地震”已经在路上,这么短的时间里,突然有大笔订单做空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好几笔空单,总规模高达三十多亿美金,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第388章 发酵 在这么多空单中,叶冬青的淡水投资集团和对冲基金部门是主力军。 他们从昨天就开始准备,就在叶冬青这位当老板的准备做一次世界经济救世主时候,尽可能借来更多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的股票卖出套现,等待市场出现恐慌情绪。 如果是其他事,比如内幕交易、偷税漏税什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某些人有点得寸进尺,比如几家为了赚钱不惜自毁声誉的信用评级公司,比如掉进钱眼里的次级贷款机构。 难道除了叶冬青之外,这里面真没人看出潜在的风险吗? 当然不是,比如提供次级住房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它们并不会傻乎乎地等着用户在漫长时间里还完贷款,而是选择将这些次级贷款合同打包,请信用评级机构给予高评级之后转卖给其他投资人,转嫁风险的同时也能从中捞一笔落袋为安。 因为不缺接盘的人,所以这些提供次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再像以前一样严格审核贷款者的资质,就连收入极不稳定的站街女郎都能在纽约买下几套房子,这样的次级贷款合同也被标注起高评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