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2页 (第2/2页)
闫家自从闫党倒台之后, 就恢复了本来的姓氏。可他们圈占土地的案底却是抹不掉的。已升任临清知府的闫志高被革职查办, 他背后的家族也也已摧枯拉朽之势覆灭。孙钊归乡省亲的时候,还亲自去拜访了沈玥。他们将崔三娘的贞节牌坊撤去,换成了忠义牌楼。 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女子能获得“忠义”这样的嘉奖。这个只有男人才配有得的名号, 他却执意给了她。 孙钊说:“三娘不是寻常女子。” 唐挽终究还是拦住了他举杯的手, 道:“你当真要醉在我这里么?” 孙钊看向唐挽, 唇边一丝苦笑:“老师,我也就在您这儿放肆一回。出了这个门,还不知有多少眼睛盯着。” 唐挽心下一叹,也就由了他。 都说京官清贵,可京官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打从谢仪执掌内阁开始,京官们的麻烦事就没有断过。先是税收改革、然后是学政改革,最要命的是吏治改革。内阁那几位年轻的阁老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把整个朝廷都折腾得叫苦不迭。 就说这吏治改革吧,虽说徐阶在位的时候也搞过,但和如今谢仪的雷霆手段比起来,简直就是和煦如春风。 谢仪到部,便吩咐吏部司官,把一切官员的姓名、籍贯都编造成册,同时注明擅长何处、勤政与否、贤明与否,对于当时的人才,更是按图索骥、一求便得。除此之外,他还在个部门置立号簿,凡大小事务全部登记,期限内必须有题复,否则按逮政罪论处;如果回复有推诿之嫌,则送督察院复审,查实后以违制罪论处。言官上表,会影响到所参奏官员的官声和仕途的,都须往督察院立案建档。若查无此事,则言官也要受罚。 这些政令并不是说说而已。颁布两年以来,因此获罪外放的官员竟有数十人,京城六部来了一番大换血。 好处自然是明显的。言官们浮议渐止,朝廷里打嘴仗的人少了,做实事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六部各司少了那些天天在背后戳脊梁骨的人盯着,也终于敢放手为政了。朝廷的水清了,年轻的官员们再不用战战兢兢地担心得罪哪位上官。 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谢阁老大权在手,果敢任事,却也难免乾纲独断,不太善于体恤臣工。朝廷内有多少人爱戴于他,就有多少人非议于他。那些不喜谢仪铁腕执政的官员们,自然而然就围拢在了唐挽身边。 唐挽也的确没有另众人失望。她一只朱批御笔,压下了谢仪多少票奏。内阁虽然仍旧统一对外行事,却以隐隐分为了两个党派。沈榆是支持谢仪的,冯晋阳则更倾向于唐挽。两方暗中对峙,百官也在积极地观望着。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轻易地站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