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2页 (第2/2页)
的根源。 而新法的精髓,就在于无差别的平等。不论是官是民,但有过失,就该接受相应的惩罚。一个王朝不能承受两套制度,太阳底下,容不得特权。 沈榆是内阁阁老,于新法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功劳。可难道因此,他就能够享有被赦免的特权么?重典之下,不乏同沈岱一样无辜的官员。他们的声音又有谁能听得见? 唐挽恍然明白过来,这才是做局者的用心所在。内阁如果不保沈榆,就会失去一个的核心力量;可如果保了沈榆,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新法。 唐挽的肩膀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虽说古来变法,未有不流血牺牲的。可她恼恨那些躲在阴沟里的小人,断送了她并肩战斗的同僚。 元朗从身后环着她,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瑞芝今夜能来找你,说明他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做。我们也该留给他最后的尊严。” 唐挽双手握住元朗的手臂,深吸一口气,道:“元朗,就按照你说的做吧。” 她转过身,直视着元朗的眼睛,眸光沉毅坚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考虑那么多了。对方在暗,只会耍些阴诡手段;我们在明,便以堂堂之师,与他们决个胜负!” 元朗看着唐挽凛然的神情,心下慨叹,这便是他喜欢到骨子里的人啊。一颗赤诚之心,一身刚强傲骨;即便曾走过最黑暗处,却仍对光明报以忠诚。她的学识、格局、谈吐,无一处不吸引着他的目光。元朗忽然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将唐挽圈在身侧。这样的人,值得一个更加宽广的天地。 建成四年的秋天,是一个多事之秋。 八月,内阁阁老沈榆上书自陈,引出吏部在京察期间徇私枉法一案,牵连出一众涉案官员。沈阁老自此致仕。内阁再一次发起各部司的自查,期间又有七人遭遇拾遗,断送了前程。 此事又在京城引发一番议论,其中一条与唐挽有关的阴谋论迅速崛起。人人都知道沈榆是谢党的核心力量,他此番遭遇弃市,等于卸去了谢阁老的一条臂膀。此事对谁最有利?当然是唐挽。不需要什么凭据来作证,唐挽的身份就是她的原罪。一时间人人都说,平时看上去和善可亲的唐阁老,才是最心狠手辣之人。 唐挽却丝毫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她的全部心思,都在营造一个更大的局面。 九月,黄河在邳州决口,十三道督察御史楚江奉命南下赈灾。民情尚可控,京城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sao乱。大庸的政权在北方,可多数的资源都出自南方。从南到北,每年几百万石的粮食,无数的丝绸盐铁,全靠着漕运维系。黄河决口后,从大宁到宿迁的一百八十里河水骤浅,江南粮船一概不能北上。京城的禄米要发,西北的鞑子要打。整个朝廷,瞬间陷入危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