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4页 (第2/2页)
他们说上一番,可好?” 唐挽挑眉,有何不可?她也正想看看自己十年心血,是否用对了地方。 皇帝得了唐挽的首肯,便摇着扇子,朝那群学生走去。 “诸君学识广博,在下佩服。可否于末座旁听?” 几人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年轻的学子站在当地,折扇轻摇。分明一身寻常布衣,却生就一双睥睨天下的眉目,让人不敢轻视。 “在下沈卿彦,请问足下高姓大名?” “学生……唐翊,幸会。” 唐挽听见皇帝报出了唐翊的名字,不禁摇头一笑。算算时间,翊儿也已经走了八年了,不知这小子现在何处,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号已被皇帝盗用。 詹盛钧在几人中,心思较为细腻。他打量着眼前的年轻公子,只觉得形容气度,不像是个普通的学生,故而问道:“不知唐贤弟出身于哪一家书院,师从哪一位先生?” 自从国子监出了学术审查制度,将天下私学分出等级之后,就读的书院就等于学生的身份。山西临清的花山书院、福建云城的白马书院和安徽大名的岳易书院名士云集,是除太学外的最高学府。詹盛钧出身于岳易书院,师从冯楠,自认为身份比其他人都更高一筹,故而态度略显倨傲了些。 读书人之间的较量,让皇帝觉得很新鲜。他拱了拱手,说道:“在下未曾进过书院,只在家中请了两位先生,读书认字罢了。” 詹盛钧闻言,心头的敌意少了几分。他打量着皇帝,以一副过来人的口吻说道:“贤弟尚且年轻,还是应该进个正统的书院学习。莫要被那些云游学者蒙蔽,把路子走歪了。” 他何尝知道,他以为的野路子学者,其实就是当朝的两位内阁大臣。皇帝用不着与他解释,只是笑着道谢,更显出一副好涵养。 “唐兄对考成法有何见地?”沈卿彦看不惯詹盛钧咄咄逼人的模样,于是开口问道。 皇帝说道:“朕……真是一个好法案。” “哦?”詹盛钧挑眉,没想到一个沈卿彦还没辩倒,这就又来了一个帮手,“莫非唐贤弟也尊尚法家治国么?” 这人,每一句都好像憋着要吵架似的。唐挽在一旁听着,不自觉摇了摇头。就算将来金榜得中,凭他这副心性,就还需磨砺。 皇帝折扇轻摇,含笑道:“到底是儒家治国,还是法家治国,自有食rou者cao心,在下不过就事论事。考成法纵然苛刻,但就限制官员权力这一条,便是最大的利。法者,天下之公器也。纵观历朝历代的覆灭,无不是因为上位者专权乱政。内阁的几位阁老已是百官之首,论起特权,除了皇帝便是他们最大了,他们何苦立下这样的规矩来限制自己呢?正因为他们有着大智慧、大洞见,才不惜牺牲眼前的个人利益,为江山的长治久安谋划。故而考成法纵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是可以谅解的。可改,却不可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