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5页 (第1/2页)
乐六爷去世时场面极不体面,他辞官数年,被老太爷单分出来不得器重,膝下又只有一女,吊唁的零零落落不过几个人而已,连奠仪都少。 人走茶凉,乐则柔知道这个道理,也不抱怨人情如纸人心薄凉。 她厌恶的是后来总有人端着长辈的款说什么与你父亲交情甚笃,你还小不记得,拿乐六爷跟她套近乎。 冯子清正好撞在她逆鳞上——乐六爷在世时从未向她提及此人,去世时也没见他的奠仪。 她忽然有些后悔今日赴约。 好在冯子清看她神色淡淡,不再多做寒暄,直奔主题,“冯某这次冒昧相邀,是有事请七姑相助。” “冯尚书折煞在下了,您请吩咐。” 乐则柔心里大概有了谱,左不过是来拉拢她为摊丁入亩发声的,但这件事现在已成定局,她代表的是乐家,不可能明晃晃和诸世家对上。 她已经准备好如何挡回他的话,速战速决,略坐坐就告辞。 出乎她意料的是,冯子清并未说摊丁入亩,“冯某想请教七姑如何安置民生。” 民生? 一句话让乐则柔提起十二分心神,“不敢当请教二字,冯尚书想问什么,在下若能回答,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七姑过谦了,自永昌年间七姑便在湖州行善,永昌十八年旱灾,江南六省如陷水火,乐家率先施粥修井,以工代赈,颇有成效,被先帝嘉奖为江南各州府典范。” 他看着乐则柔忽而摇头一笑,叹道:“那时候七姑不过十六岁,就能一手主导此事,真是英雄出少年。” 若不是再三确定,他本以为是乐家老太爷授意行事,根本不敢信背后竟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不显山不露水,稳湖州一城安宁。 倘若乐则柔托生为男,朝廷恐怕又是另一番局面…… 他眼中精光一闪而过,借饮茶遮掩过去了,不疾不徐继续说:“南迁之后难民涌如潮水,先帝晚年没少为此头疼,而红巾军最猖獗之时湖州仍然能安稳无恙,七姑当居首功。” “做民生这篇文章,大宁满朝文武无出七姑之右者,冯某特来求教。” 乐则柔略一欠身,“冯尚书言重了,湖州安定全都仰赖先帝和当今圣明,本地府君爱民如子,在下只是略尽绵薄而已,万不敢居功,更不敢谈什么指教。” 她不知道冯子清想说什么。 自永昌十八年那场旱灾起,她以工代赈不是一天两天。个中道理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鲜少有人去做,无非钱权分割僵持牵扯。 如果他说的是这件事,那答案明摆着,没人愿意费力气和笔墨誊写而已。 指尖钧瓷茶盏闪着妖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