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6页  (第1/2页)
    队长忽然间的亢奋让秦蓁忍不住笑了起来,“行,我本来也想说这件事呢。”    得到杨国华的认可那真是再好不过。    秦蓁本来就是机动作业人员,如今只是把每周三天的垦荒时间,用在了育种上和农家肥的调配上,本质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她的试验田一共有六块。    土豆、红薯、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    其中最大的,当属红薯和玉米。    “为什么是这两样?”    其实苏慧兰有些不太喜欢吃红薯,现在的红薯很多的丝,而且太干巴巴的,吃多了就觉得剌嗓子。    虽说驻地这里的红薯面已经筛了好几遍,没那些烦人的丝丝,但还是不如白面好吃。    小麦才是王道。    “产量高嘛。”    秦蓁笑了起来,“你是农学院的学生,我就不跟你卖弄了,应该知道咱们国家人多地少,庄稼产量低,所以这些年来都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保证大家都能吃到饭,不会被饿死。”    苏慧兰点头,她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前,东北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而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更是工业建设的先头兵。    工人不缺钱,农民不缺饭。    但看报纸也知道,前两年国内很多地方闹干旱,缺雨水。    面对这种旱涝灾害时,人力显得十分的单薄。    高产,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至于难吃与否,在活命面前,没那么重要。    但苏慧兰还有新的问题,“可玉米产量也不高啊。”    “是不高,但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这个解释让苏慧兰有种自己是个呆瓜的错觉,她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    “对,那我们争取搞出来。”    这话说着简单,但是想要做出来却极难。    育种尤其是培育出高产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最恰当不过。    从最开始育种选择,到这个品种在农业部门登记挂号进行推广播种,十年是常规时间。    十年啊。    秦蓁等不来十年。    不然她何至于去农研所要种子呢?    其实这些粮种,都是农研所现在主力研究的,一代代的培育已经育种好几代。    越是到后面,就越是担惊受怕。    万一种出来的玉米来个不孕不育怎么办?    这就堪比某博士研究某小行星多年,博士论文写完了材料马上就要提交,小行星被流星撞没了。    可人不能因噎废食,实验还得继续下去。    秦蓁所进行的实验,是最简单的杂交育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