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57) (第3/3页)
在承乾殿进行议谈。 参与议谈的除了大理寺卿唐尧,还有进威将军左驰、太常礼院使赵自忠以及暗卫司总督宋乾。 唐尧专管刑事狱案,上回抓捕到的刺客余孽就交由他看押审问。 太常礼院司属规则法制,跟礼部尚书职权有些接近。 二者在朝堂内起牵制平衡作用,必要时会代替国君出面,以另一种外在势力摆平麻烦比如弹劾屡屡上表的纳妃奏章。 暗卫司则由蔺衡亲自筛选组建,分明卫和暗卫两种。 明卫负责消息刺探,监审各位官员是否僭越失职。 暗卫负责刺杀,一些不好在大众眼前消失的人,就派他们去制造意外。 这几位便算国君把持朝纲的嫡系心腹了。 唐尧是头一个面圣的,呈上份审问完毕总结出来的卷宗。 那名在汤圆摊前被俘的刺客叫银狐,是任职组织灼月中一个地位中等的杀手。 他的主子慕之桓不甘将淮北十六州拱手,亦没有实力与南憧公然对抗,于是假借淮北王朝的名义派遣刺客多次暗杀。 据银狐招供,不止西川势力,灼月还另有帮手。只是他身份不够,无从推查其样貌特征。 而慕之桓对那个帮手似乎也并不十分信任。 派出的第一拨刺杀者权作试水,来路银狐不清楚,但他肯定绝非组织内部人员。 到底是经过严苛训练的专业刺客,拷打熬刑都是基本功,蔺衡没做指望会吐露什么有效情报。 不成想唐尧看上去斯文温善,手段却厉害。 生是一池加佐料的冰碴水,再一锅十八层地狱同款热滚油,撬开了这不畏死的蚌壳。 不过纵使这些情报都没问出来,蔺衡也能大致断言八\\九。 他早在和那些刺客交手时就发现了蹊跷。 第一拨武力值虽高,然则执行力不强。 打斗一旦处于下风便琢磨着往哪儿逃命,包括最后被宋乾的杀掉的那个。专挑敌不过的下手,俨然是江湖混混找垫背石的作风。 第二拨武功确比起前者精湛不少,攻势给人的感觉更是不同。 说得客气点是使命必达,不客气就是狗皮膏药了总之可劲儿追着目标死缠烂打。 否则就以廉溪琢那几招,怎能保全自身外带保全慕裎呢。 他在察觉出两拨人的区别后,特意去殓房进行了比对。 前者面部均有烙铁疤痕,像是某个组织独有的印记。可那些疤痕新旧不一,有的是陈年旧伤,有的烙上不足半年。 没有哪个暗杀组织愿意用这种死士,不好掌控是一方面,万一忠诚度稂莠不齐,整场暗杀行动完全等于白给。 除非,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死士。 蔺衡曾在淮北待过五年,他犹记淮北老国君曾使用过类似刑法凡犯jian\\yin\\掳\\掠等重罪的人,判处黥刑。 在身体重要部位刺青,并发配到采石场或挖矿厂做苦力。 即使侥幸逃脱,带着一张有刺青的脸也是人人诛之。 所以这些刺客,极有可能来自被判处黥刑的死刑犯。 至于第二拨。 可谓是谨慎非常了,没露出任何破绽判断那些人的来路。唯独留下个活口,正在诏狱品味着冰火两重天。 既想对他下死手,又和淮北方面挂钩,始作俑者是谁呼之欲出。 若单是唐尧带来的卷宗还不足让国君大人发愁,这原本就是他的猜想,银狐的供词充其量帮忙坐实而已。 真正令他担忧的,是左驰收集到的情报。 蔺衡从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人,既然慕之桓敢做初一,那就休怪他做十五了。 那位慕氏老王爷在失守淮北十六州后,不是没展开过反扑行动,只是都被国君派去的大将左驰给镇压了下去。 且趁镇压乱军的空挡,左驰还顺道拔除不少他安插在十六州里的暗桩。 这无异于虎口拔牙,慕之桓韬光养晦多年才积攒下这些羽翼,当然不肯轻易认输。 他明面上是为淮北丢失国土打抱不平,暗地里却假西川之手探蔺衡的口风。 慕之桓这人最大的优点便是谨慎,不巧最大的缺点也是这个。 他摸不准蔺衡对淮北出兵究竟意欲何为,要说察觉到自己试图篡位,那说不通。 以防赵汝传临阵倒戈,联合南憧玩一场计中计,他专门牵线搭桥,让侄子迎娶赵汝传的嫡女为正房夫人。 一层合作,一层姻亲,他是信得过这位戍边将军的。 况且他许诺赵汝传,等登上淮北皇帝宝座,便封其异姓王,规格待遇和皇室支系所出的王爷全无不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