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走向战争 第22章 启航,德意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走向战争 第22章 启航,德意志 (第4/5页)

前行。一路上未遇其他国家的军舰,但看着挪威沿海众多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峡湾,张海诺却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很多和这里有关的故事:“沙恩霍斯特”及姊妹舰“格奈森瑙”号与英国战列巡洋舰“声望”号交火、巨舰“俾斯麦”号在峡湾被英国侦察机发现等等,一想到这些战斗场景极有可能在数年之后上演,张海诺心里便有种难以抑制的兴奋。

    在挪威的卑尔根进行了两天的休整和补充之后,“格森”号全体船员有条不紊的升帆启航,然后沿着最船只往来最繁忙的航线前出大西洋。对于那些首次进入大西洋的船员,这段航程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而在大战期间数次指挥潜艇深入大西洋作战的张海诺眼里,这样的航程漫长且要考验人们的耐心和毅力,但至少他们现在可以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情,若干年后,当他们有机会乘坐德国的某艘水面战舰走上这条航路的时候,那时的心态将是截然不同的。

    帆船的航速,往往取决于风力和洋流,顺风时一天可以航行上百海里,逆风时连一艘老旧的货轮也能在它面前扬长而去。深秋的北大西洋,寒意渐浓,纬度越高,海面上的气温越低。作为远航训练计划的一环,“格森”号在55岁的老船长赫勒的指挥下勇敢的向着高纬度地区行驶,当帆船驶过丹麦海峡时,水面温度已经降到了5度以下,船员们人人都换上了厚厚的防水大衣御寒。

    在甲板工作间隙,从赫勒那里学习航行经验成了张海诺的一大乐趣所在——他担任u-171和u-148艇长期间虽然在北大西洋上呆了好几个月,对这一水域的了解却远不如长年在海上航行的老船长,而赫勒对于这个好学的后辈也是知无不言:丹麦海峡什么时候会有浮冰、几月容易出现大雾,那些水域适合大型船只航行,那些又适合小型舰船藏身,这些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张海诺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脑海当中。

    12月,帆船在寒冷的纽芬兰进行了第二次休整和补给,张海诺和船员们获准上岸休假一天。在这里简陋却热闹的酒馆里,他们依稀看到了属于航海时代的风格。和繁华的美国相比,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仍安静的像是世外桃源,沿海渔业发达,但是造船业却相对落后,尽管如此,张海诺依然在自己的航海簿上标注一切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从纽芬兰启航之后,因为途中遇到了风暴,帆船直到27日才抵达纽约。尽管这一年的圣诞节在海上度过,船员们却并不失望:成功挑战风暴是勇气的证明,而没有人被海浪卷走,用老船长的话来说,“大家都是上帝的宠儿”。

    新年伊始,在经济危机中挣扎了将近4年的美国人却还在期待他们的救世主——罗斯福尚要到3月方才走马上任,而且新政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张海诺特意招待船员们在纽约的高档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新年晚宴。看着街道上那些挨饿受冻的贫民和乞丐,有人觉得美国人活该,亦有人心生怜惜。尽管张海诺偏向于后者,但是他更加清楚,这些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

    借着来纽约的机会,张海诺还和奥托、阿兰拉德以及卡莱伯见了面。出资购买威廉.克朗普父子造船厂过半股份之后,他们尝到了购买美国造船厂的甜头——价格适中,设备齐全,且有大批优秀的设计人员,所以近一年来又以买断或者入股的方式先后入主另外4家美国造船厂。此外,财团在美国橡胶加工和冶金业界也多有斩获,如今在美国已经拥有5家造船厂、2家橡胶加工厂、1座大型冶金企业和另外11家涉及多个行业的公司,数量虽然不多,但每一家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个庞大的、跨行业的工业帝国已经初见雏形。

    除了在美国伺机而动,爱琴海财团还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德国,他们利用道尼尔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面临财务危机的机会收购了这家大名鼎鼎的飞机制造企业百分之七十的股份,这一仗也是财团进入德国之后所打的第一场漂亮仗,此后3家化工厂、1家造船厂和4家纺织厂也成了这个新兴财团旗下产业。在这一系列收购当中,财团经营者明显感觉到了卡特尔组织在德国各行业的垄断地位,尽管在经济危机中损失颇大,但那些工业巨头们的垄断地位却牢不可破,除道尼尔公司之外,财团在德国收获的都是中小企业,这和美国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

    来自全美咖啡犹太籍总经理卡莱伯那边的也都是好消息,全美咖啡的连续收购,使得这个以罐装咖啡起家的集团旗下控制着美国咖啡界百分之四十五的生产线、百分之五十三的工人以及百分之五十七的市场,尽管这几年美国咖啡市场销量受经济危机影响全面下滑,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经济复苏,全美咖啡在业界的地位将超越以往任何一家美国咖啡企业。

    自巴拿马运河建成之后,船只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航程缩短了上千海里,不过这一次德国海军的帆船训练舰“克森”号选择了古老的麦哲伦海峡——这里常年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