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15章】 旗地改革 (第2/3页)
叫:“笑什么!我说的都是真的,别看北方公司有钱,但与刚从的军备计划一比,还不是小巫见大巫?这叫什么,这叫钱到用时方恨少!”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夏海燕笑得前俯后仰,说:“老何,你可真逗,我以前怎么从来没发现你这么幽默呢?” “别笑了,别笑了,正经点好不好?”何峰急了,大家还是止不住笑。 “好了,好了,大家听老何讲下去。”秦时竹适时制止了众人。 “钱从哪里来呢?工业化!工业化要走的道路无非是两条,一条是学资本主义各大列强,对外扩张、掠夺、殖民,获得原始积累;另一条就是学苏联,对内高压,积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获取工业化启动的必要资金。这两条道路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我们却哪条都不好使。第一,我们没有强大的实力,本身就是别人掠夺、侵略的对象,谈不上获取原始积累;第二,我们的政权还不稳固,就是稳固了也只是地方政权而已,残酷压榨农民等于是动摇自己的根基,也万万使不得。”眼看大伙有些丧气,何峰话锋一转,“话又说回来,由于我们的特殊性,这两个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又具备。第一,虽然我们没有殖民地,但广阔的中国腹地、南方各省,都可以成为我们理想的利润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那里当殖民地使用,即推行进口替代政策,用我们的产品取代帝国主义对华输出的产品,变他们的倾销市场为我们的倾销市场。对于南方中国人来讲,这些东西反正是要买的,与其让洋人赚,还不如让我们赚,起码我们也是中国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嘛。第二,东北有个特性,就是地多人少,这是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这农业发展到饱和阶段以前,工农业不是相互冲突,反而是相得益彰的。农民种了田,有了资金,他就要消费,一消费就能拉动工业,他为了得到更好的收成和扩大生产规模,就要购买农具、肥料、农药等,这又是工业发展的动力。第三,我们还有个特殊优点,即我们所掌握的那些历史知识和科技知识,都是举足轻重的发展实力,可以保证我们抢占制高点,少走弯路,减少浪费。” 何峰的一席话,听的众人个个都点头称是。 “首先,在农业上,要开荒种地,有利条件下要发展集约型农场。历史上,每年都有不少破产农民闯关东,我们要把这个自发行为引导起来,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特别要把山西的无地、少地农民引导到东北来,实现协同发展。至于集约型农场,那其实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数目不要多,每省有那么几个就行了,这是示范点,是示范给他们那些地主老财们看的,告诉他们发财还可以这样发,不要老守着那点地残酷压迫农民。这不仅是生产发展的途径,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和谐。毕竟,我们不可能采取打土豪、分田地这样的激烈措施。”何峰继续说,“东北的大豆是优势产业,可以倾斜发展。工业化开展后,粮食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小麦生产也是重点。从形势上来说,一战开始后,帝国主义列强就不太可能再向中国倾销农产品,我们要抓住这三年的有利时机予以大发展。本来农业发展的步骤比较缓慢,但在大垦荒的背景下,我们完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土地问题表面上看是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还是请老大给我们讲讲怎么弄。” 秦时竹首先给大家看了一组数据:1911年,辽宁人口在1200万以上,吉林人口近570万,黑龙江也超过了200万,辽宁民地达到近2100万亩,旗地有近1900万亩,还不包括众多的官地、皇庄,总耕地在7000万亩以上,整个东三省,耕地在2亿亩之上。 “东北土地大多数还没有开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小的好地方,整个东三省人口的总和,只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