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43章】 中枢变局 (第2/3页)
万的净利润。另外,由于各地分行没有发行纸币的权力,要想获得人民币,必须将一部分银元运至总行做准备金,总行可以利用这部分银元,在市场上做金银差价生意,所得又是不菲。更妙的是,北疆各省已取消了元以下级别的硬币,所有铜钱一律用纸币代替,总行回收后,又将这些铜全部出售,部分卖于南方各省铸造铜元,部分卖与沈阳兵工厂生产军火,相当于又小赚了一笔。 可以说,人民银行和北方实业之间已具备了“金融寡头”的特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居然出现了帝国主义的典型特征,让秦时竹和何峰哭笑不得。其实,金融寡头是一种相当有效率的体系,好处就在于稳定,不遭遇大的经济危机(如1929开始的资本主义大危机)是不会有风险的。考虑到事业初创,过多变动对经济建设不利,秦时竹对此还持肯定态度,但在将来,等市场成熟,民族资本家壮大,这种关系肯定是要剥离的。 随着袁世凯的步步进逼,同盟会阁员痛切感到,责任内阁决无实现希望。他们商议提出辞职,不做此“伴食之阁员”。唐绍仪也极表赞成,说:“公等辞职后,我亦借此以辞。”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王芝祥改委事件。王任直隶都督原是唐绍仪南下组阁时与同盟会达成的协议,并得到了袁世凯的同意。当时,顺直谘议局也赞同王芝祥督直,反对袁世凯任命张锡銮。唐绍仪自从袁世凯制造兵变后,对袁有所看清,考虑到南方实力不能达到北方,暗中和孙中山商定,运用政治手段,使革命势力扩展到北方,除王芝祥出任直隶都督外,还计划让柏文蔚出任山东都督,黄兴为南京留守,掌握5个军的部队,保全实力,以待变化。 当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袁世凯曾表示“此事好商量”,唐绍仪信以为真,就通知了直隶议会,准备按原计划cao作。但袁的许诺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骗取同盟会放弃陆军总长一职,而由其亲信段祺瑞充任。因此,当5月23日王芝祥到京后,袁世凯表面上对王称誉不绝,大排宴席,并聘为高等顾问,每月给车马费800元,礼遇优厚,背地里却和冯国璋、段祺瑞等商议,决定利用一箭双雕的计策,利用此事排挤唐绍仪,试探同盟会。唐绍仪不是说王是“北洋民意所在”吗?袁世凯就来个针锋相对,搞出“北洋军意反对”。 冯国璋、王占元等十余人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于27日联名上书袁世凯,声称直隶各路军队对委任王芝祥督直“绝不承认”,“且极愤懑”。他们说非有“声威兼著,在直隶有年,感情甚孚,及军界素仰望者,难资镇慑”。随即,袁世凯就发出两道命令,其一是“都督责权重大,本省人民不能随意迎拒”,要查明请王督直的电报,是否系jian人擅自发电,如果查实,要予以严惩;其二斥责军人不应“迎拒主将”,大讲不许军人干涉政治。看起来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却以军队反对为借口,拒绝了直隶都督的任命,改委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协助黄兴遣散南方军队。 王芝祥能否出任都督,直接关系到内阁的威信和权力,如果袁世凯阻挠,内阁就会变成总统府的附属机关,责任内阁就无从谈起。唐绍仪在此事上坚持自己的方针,认为不能因军队反对,失信于民,力图挽回,一再要求袁世凯尊重《约法》,甚至不惜跑到袁世凯的府上去和他吵。 袁世凯大怒,说:“王是革命党人,如果让他督直,不亚于引狼入室,将来他和南方联合,我们还有余地吗?” 唐绍仪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既然先前已经答应,现在就不能食言。” “是你答应的,我并不知道。”袁世凯耍起了无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