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91章】 北大演讲 (第2/3页)
方面很多事情是他们想为而为不了的,这种仇视中掺杂着嫉妒、不服的小气心态…… 袁世凯、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也坐在下面听取秦时竹的报告,个人反应也是大相径庭。袁世凯惊讶于秦时竹的施政方针居然如此娴熟,认为秦时竹绝非浪得虚名,对秦时竹个人,他有一点佩服,但更多的是将其当做对手;孙、黄饶有兴致地听取了秦时竹的报告,认为外间虽然对秦时竹有种种非议,但现在看来,很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指责都是表象,北疆地处日、俄两大邻国之间,日夜受其虎视眈眈,外有蒙古叛国集团,内有土匪横行,岂能不“拥兵自重”?北疆统筹如此有章法,若不是“割据一方”而听任一盘散沙,很难想像有如此成就,确切地说,秦时竹做了孙中山、黄兴想做而没能做成的事情,他们俩毕竟是一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对袁世凯尚且可以容忍,对秦时竹自然就更是欣赏了,至少不会有恶意;至于黎元洪,完全是抱着酸溜溜的心态来听取报告的,秦时竹固然做到了他没能做到的事情,但他心里何尝不想这样呢?无奈自己的革命地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腰杆不粗,再加张振武一案几乎将其打回原形。他对秦时竹有不满,有怨恨,却无处诉说,甚至还不得不在表面上对秦时竹表示感谢和谦恭,要不是秦时竹手下留情,自己这个共和元勋、副总统的地位恐怕都保不住,要想反秦时竹?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午时分,秦时竹和沈蓉等一行人来到了北京大学,在此发表演讲,是秦时竹自己提出来的要求,在当时的中国,演讲已成了一阵渐渐传播开来的习气,但在大学里发表演讲,特别是针对知识分子发表演讲,秦时竹却是头一个。 诚如黄炎培所言,由于地处权力中枢、官僚机构的核心,北京大学里混入了太多的官僚子弟,这些人不学无术,只能逢迎拍马,对学问无丝毫之兴趣,对于上官却是百般讨好。听说秦时竹要来演讲,多时不来的旷课学生竟也齐刷刷地到齐,幻想一步登天的机会。 事实上,北京大学的日子过得很窘迫,他不像清华学堂,有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作保障,经费极其短缺。更由于中央政府变动,当局忙于行政、军队事务都来不及,根本无暇过问教育这类的闲事,最最要紧的是,袁世凯政府本来就缺钱花,原本应该投向大学的钱也被挪用到了其它地方。 因此,秦时竹去北大演讲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宣传北疆和人民党方面政见,巩固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要知道,听讲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北大一校,全北京的高等院校都接到了通知,秦时竹将来总是要入京掌权的,现在打基础可谓是未雨绸缪;二是拉拢人才,各大高校缺钱的消息秦时竹早有耳闻,对各校遭受各种势力压迫的内幕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趁着这次演讲的机会,将人才统统吸收到北疆去,特别是理工科的教师和学生,是北疆方面所急需,能拉一个是一个…… “诸君今日来听秦某的演讲,我感到万分荣幸……”对着台下济济一堂的听众,秦时竹拉开了阵势。 “大学之大,不在于学校有多大,楼房有多高……大学之大,在于其胸怀之大,道德之高,学问之精深,精神之悠远……从汉代始,中国历代皇朝设立太学、国子监,为的是培养适应皇权,适应专制统治之奴才,虽有学问,但目的狭隘‘为君而不为民也’……这是人性的悲哀,制度的悲哀,多少饱学之士,意图为民请命,意图治理天下,到后来仍然不得不成为君王所用之工具,若君王体恤下情,尚有良知,则学生仍有一定作为,若君王暴虐不堪,压榨人民,则学生俱为为虎作伥之辈……因此,不改变大学体制,不灌输新的精神,无论办多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