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97章】 补偿机制 (第2/3页)
,可以在别的地方找回来嘛!” 周学熙哭丧着脸说:“道理我懂,可袁总统那里怎么交待?他可是眼巴巴地望着盐税啊。” 周学熙在经济上和北疆以及袁世凯都有联系,他既要负责为袁政府的运转筹划资金,又要巧妙地和北疆搭界,牟取利益,这本是三方互利的行为,眼下用这个来推脱,无非是讨价还价的套路罢了。 “缉之兄,你看这合办这井陉煤矿可好?”何峰在旁边插话。 “好是好,只是不知道一年能采多少煤?底下又埋着多少?” “这我可不敢打保票。原煤开采受诸多因素影响,除去管理因素外,原煤储量、矿区面积、矿井数量、开采办法、及其设备等因素对采煤至关重要,我保守估计,一年可以有60万吨以上。” 井陉煤矿的储量历来说法不一,从煤层分布图来看,多达十余层,厚薄不一。最厚层约有8米,最薄者却只有几分米。如果要开采,主要就开采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层煤。第一层煤厚约1米,第二层煤厚约2.5米,两层之间相隔仅5米多一点,开采时可同时并进。第四层厚达2.5米,第五层为井陉矿主要煤层,厚度达到7.5米。第三层只有0.6米,煤层太薄,不适合开采。 “总之,就是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一万万吨以上,绝对是个大煤矿,不要说30年采不完,我看100年都不一定能采完。” “德国人要占多少股份?毕竟他们从前清时就插手了呀?”周学熙有点不放心,“他们能顺利地与我们合作吗?” “我查过档案了,清政府商部奏准立案井陉矿区面积在时为30方里。由于现在有规定不能再把土地出售给洋人,他们必须寻找合作者(何峰没有把其中涉及到的情报因素告诉这两人)。规定他们占三成股份,剩下七成,我看我们对半分如何?”沈麒昌提议道,“德国人的信誉和技术都是过硬的,你放心好了。再说,还有我呢,我要是不放心,敢把钱投进去吗?” “何兄,这要是咱们接收了这个矿,应该如何着手建设和扩大规模呢?”周学熙听到制度上没有问题时,松了口气。 “现在矿上有两处立井,即南井(一号井)、北井(二号井)。南井开凿已经有10多年历史,据工程师说稍加扩大后(从长方形改为圆形),可以更方便提取第五煤层。北井是七年前开的,暂时不用动,我们要做的是再开一口新井。”何峰在矿区分布图上指指点点,“你看就是这里,打算开凿一口直径5米,井深250米的新井。目前南井日出煤600余吨,北井800余吨,等新井完全建成后,能再出煤1300吨,这样一来,一天可以出2600余吨煤。” “按照这个算法,一年怕是80万都不止。”周学熙感叹道,“若是没有机器采煤,这样大的产量,简直不能想像。” 周学熙说的是实情。旧时中国采煤都是通过手工煤窑,即沿煤层露头挖凿小立井或小斜井,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和圆形数种,由于提升、排水能力的限制(这是生产的关键,矿井要排干水后方能出煤),而这些煤窑完全靠人工排水,往往无法排除大量的矿井水,致使煤窑无法深采,井筒深度只有几十米(非是矿主不想弄深)。沿煤层走向成明显的采煤系统,往往是凿井见煤后即沿煤层走向或倾斜方向挖掘煤洞(即巷道)取煤,掘进与回采合一。这样的方法,开办的速度是快了,但掘进过程中采用人工劳动(如手工打眼、手工装岩和手镐刨煤、人工装煤等)和井下运煤方式滞后的问题也限制了产量的提高。 “缉之兄所言极是,此番扩大生产,确实要大规模引进设备,变人工开采为主以机器开采为主。”何峰拿出一份报告,“在提升方面,咱们要摒弃旧式煤窑用手摇或马拉式辘轳提煤的做法,而用从西方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