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4章】 整治日谍 (第3/3页)
何峰心想,你用男女之事攻击日本最崇敬的天皇,人家是要找你拼命了。其实,他们俩不知道的是,这个间谍是日方从技术员中间挑选出来应急培养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要是真正的专职谍报人员,倒不见得会露馅。 “弄到这里,内务厅的人也把情况基本搞清楚了,真是日本间谍,然后找到我要我配合除掉他。” “你答应了?” “当然。他们不要我配合我也要做掉他。”刘玉峰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这次用机床是不行了,我换了个法子。” “你又想出什么招数来。” “那天设备坏了,要搭手脚架检修,这家伙是技术员是要爬上去的,我一看,有门,就把脚手架给弄松了,他一上去,就一个倒栽葱从上面摔了下来,脚手架不高,大概有8米吧,我怕他摔不死,故意在他要摔下来的地方还放了根粗钢管,结果这家伙摔下来的时候正好砸在脑袋上,当场气绝身亡……” “高,实在是高!” “就这样,葛主任接见了我,发了证书和奖金,勉励我好好干,以后若是有间谍混进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 “我看你可以转行去内务厅了。”何峰打趣道。 “那不成,我就是个打下手的,要不是这两个笑话,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呢。算啦,我就老老实实呆在厂子里琢磨机床吧,要是他小日本再敢来,我一定让他竖着进来,横着出去。”刘玉峰把胸膛拍得震天响。 “我信,我信……”何峰笑了。 在何峰视察钢铁和机床工业的同时,秦时竹也在关注着北疆的农业发展。随着东三省垦荒政策的大力推行和农业税减免,东北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大农”经营的兴盛。所谓“大农”,就是因其经营规模较大,被时人称之为“大农”。 对“大农”经济的蓬勃发展,秦时竹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在他看来,这是东北农业生产商品化的标志,体现了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后果,也是东北农业经济自发地由封建式的自给自足式经济向近代资本主义为市场而生产经济转变的关键过程。虽然利好政策实施还不到一年,但在农场经营方式的样板下,这种“大农”经营方式在农业中越来越较普遍,尤其是在北部和西部新垦区的田庄,不少人的田地达百余垧。 新垦区“大农”经营之所以兴盛,主要因素有好几个:一是北满土地开发过程中,耕地集中十分突出,形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往往是那些地主出钱将大批放垦荒地买下,然后雇人开垦),这是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前提;二是由于近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引进(如拖拉机、收割机的应用),大量流民的涌入,也使大型经营具备了可能性;三是因为当地寒冷的自然条件,又使外延性扩大经营成为农业生产积累的必要手段。正因为如此,铁岭以北地区才不乏有耕田千亩左右的大农户,内蒙东部甚至有经营土地超过15万亩的大农场,赤峰一带大农也往往有可耕田百垧。根据北疆农林委员会对吉、黑两省52个县的调查,经营地主及富农约占农户总数的14.3%,而其经营的土地占总耕地的52%,说明了土地集约进一步加大。 这种经营方式是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很大程度上已趋于瓦解,资本主义因素有了明显增长,东北的农业已具备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这是让秦时竹最感到兴奋的地方。(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