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31章】 缓兵之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缓兵之计 (第2/3页)

大党组阁,西方各国百年民主历程中,虽有第一大党之地位而组阁失败者,比比皆是。梁卓如组建新党,虽然位居少数,但可以在人民党、国民党这两党对立间纵横捭阖,寻求平衡……在不占据多数的情况下,无论人民党也好,国民党也罢,都不可能单独组阁,他们也势必反对对方单独组阁,以人民党的眼光看,与其国民党组阁,莫如让梁卓如组阁,反之国民党也是如此。若梁卓如上台,必然是一个弱势内阁,需要大总统支持多矣……”

    听到这里,袁世凯有点品出味道来了,梁启超纵然作了总理,由于先天不足,只能依靠在他这棵大树上,那样的话,名为责任内阁,实际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连连说:“妙极,妙极。”

    “既然如此,杨度告退。”杨度说完就走了。

    当天晚上,袁世凯就和梁启超进行了密谈。双方议定:由梁启超出面积极推动共和、民主两党合并成功(两党当时为了抵制国民党和人民党的影响,已经在谋求合并,但由于没有得力人选,成效并不显著)。袁世凯大力支持之,并答应为新党提供活动经费三十万元,并允诺将来组阁成功,任命梁启超为总理。梁启超给袁世凯的回报是,将来组阁后,重要阁员由袁世凯和他协商提名,在内政方针上全力支持袁世凯的行政。就这样,在袁世凯的大力支持下,在梁启超的积极活动下,共和、民主两党的合并步伐加快了,为消国民党、人民党之忌,梁又通过舆论工具故意放风说合并“难成”。

    梁启超的活动,都在秦时竹的预料之中,对于这种把戏,他压根就不放在心上,说得好听是民主选举,说不好听是实力政治。对于实力政治的认识,他丝毫不逊于老袁,而梁启超的态度,也在他意料之中。梁启超如果不在袁世凯身上碰一鼻子灰,他就不是梁启超。秦时竹的心思,还是放在了库伦城外的国防军上。

    李春福率领南路军浩浩荡荡地杀入昭莫多时,库伦城里的伪蒙政府已经上下乱套,所有人都在惶恐不安中,很多大小贵族收拾细软,准备化妆潜逃,只是考虑到大兵压境,天气又差实在无法成行。杭达亲王强打精神,召集内阁开会。几个骨干一商量后,决定先派出人员探探口风,顺便打探一下对方的实力。

    23日,李春福在军帐中接见了前来谈判的库伦特使,这个特使也是一个铁杆的亲俄分子,张口就要南路军退军,说什么倘若不退,过几天俄国人前来,必然杀个片甲不留。

    李春福冷笑一声:“我们都已经打到这里了,还说什么片甲不留,有这样吓唬人的吗?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会片甲不留?”

    特使一愣,一看没吓唬住,连忙又换了种口气,说起蒙古独立和自治的意义来,甚至还摆出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的例子来证明库伦独立的正当性。

    “正当?你们勾结俄国人,分裂祖国就是正当?当卖国贼就是正当?”

    特使冷汗直冒,结结巴巴地说:“我们蒙古部落,原本效忠于满人,现在既然满人皇帝已经退位,我们就应该重新独立!”

    “我听着怎么像是个卖国的腔调呢?清帝退位是不假,但退位诏书上明明写着要实现五族共和,那按照你的逻辑,回部、西藏都可以独立喽?”李春福恶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你不用在这边巧言令色,回去告诉你的主子,乖乖束手就擒,否则城破之时有他的好看。”

    特使也真的没指望依靠这些就让国防军退兵,他收到的指令是尽量拖延时间,等待俄国援军的到来,因此对于李春福的态度倒也不恼:“将军,我是奉命前来谈判的,您说说条件吧,怎么样才能让贵军退兵?”

    “退兵?简单!第一,撤销帝制、取缔伪政府,大小官员一律声明效忠中华民国;第二,城里所有部队放下武器投降;第三,声明断绝与俄国人的联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