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荣耀,化学强国_第221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1页 (第2/2页)

后面加了一段。

    他说治疫病的过程中,有一位从云州来的童生叫做文靖安的,此子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却有点歪才,恰巧路过延陵府,给严素光和韩延出了点微末主意,又拿出了家传的治疫秘方,对治理疫病拯救延陵百姓有一定的功劳,他延陵知府向来是个不偏不倚、有一说一的贤臣,不会因为文靖安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就瞒报人家的功劳,还是把文靖安的微末之功如实禀告圣上。

    这就很反常了,延陵知府为什么会给一个云州来的童生上奏请功?

    元景帝坐在御案之后沉默不语,八位阅卷大臣面面相觑,都在揣摩元景帝的心思。

    元景帝也不说话,待他看到八位大臣都看完了那份奏折之后,又让大内官把另一份送了下去。

    这份奏折就跟科举有关了。

    这份奏折的捉笔人是云州学政陆公台,陆公台的奏折就比延陵知府那份简洁明了多了,他直言去年主持云州院试,覆试时对最终入选的考生的答卷都不甚满意,若将这些答卷送到京城恐怕愧对圣上信任,为国选贤他不敢大意,因此在覆试时多加了一道诗题,题目是“以诗论诗”,诗题不再限定为五言八韵,任由考生发挥。

    最终果然得到了不少佳作,其中一首《论诗》更为出彩,特此呈送圣上过目。

    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sao数百年。

    他正是将这首诗的作者点做了云州院试的案首,这位案首也叫做文靖安。

    奏折写到此处戛然而止,八位阅卷大臣已经对“文靖安”这个名字有了二次记忆,不过此时此刻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文靖安身上,而是那首《论诗》,有人觉得这首诗精妙至极,后两句足为传世经典,有人当即脱口而出:

    “圣上,此子何其猖獗!李杜诗篇若不新鲜谁的诗作新鲜?他吗?!这是诬蔑先贤!”

    元景帝说道:“黄卿莫急。”又让大内官把另一份奏折送了下去。

    这份奏折的书写人还是云州学政陆公台,不过这次他并非主动上奏,而是回答元景帝的询问,元景帝问的问题和上面那个阅卷大臣相同,都是问文靖安怎么如此猖獗敢说出“李杜诗篇不新鲜”这种话。

    陆公台没有多言,他给元景帝回了两首文靖安以前写的诗词。

    一首简称《端午》,一首简称《七夕》。

    端午写的是:性命诚可贵,忠义价更高。若为家国故,两者皆可抛。

    相当于一首打油诗,为文靖安八岁时所做。

    七夕写的是:鹊桥语罢清宵半,泪雨银汉终不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