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5页 (第2/2页)
靖安道:“的确是这个道理,不过圣上刚才没有当场公布,我也不好在这里大张旗鼓,等殿试结果出来之后,我一定告诉诸位学兄。” 提及皇帝,这些考生果然瞬间缄口,意识到这是皇宫大内,礼部的官员就在旁边,为避免自己失仪,祸从口出,都自动从文靖安身旁散开,站好了队伍,有序地往宫门方向走。 此时,元景帝、礼部尚书和那八位阅卷大臣已经齐聚御书房,此外还多了一个吏部尚书在场,殿试金榜出来之后,他要第一时间把新科进士的名单记入吏部的案牍库,这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次商议,这次商议之后,今年的殿试金榜排名就会正式确定下来。 元景帝将那张绢帛放在案面,说道:“都说说吧,你们都有什么意见,一甲如何评定?” 礼部尚书和礼部尚书退后不语,他们不是阅卷官,不能给意见,那八位阅卷大臣相互交换了眼神之后便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下来,大多数人都认定那位叫做凌世心的宁州贡士该评为新科状元,一位叫做张弘的河东郡贡士评为榜眼,探花则归来自江州的贡士戚广伯所有,后面八位不需多说,都只能屈居二甲了。 元景帝耐心听完八位阅卷官的陈述,并不表态,而是问道:“文靖安呢?” 为首的阅卷官主动答道:“该生文章评为二甲尚可,若放到一甲有过度抬举之嫌,若是放到一甲载入科举殿试录传送各州郡昭示天下,恐有人会质疑朝廷取士水准。” 他这话倒不是针对文靖安,他也没必要针对文靖安,这些老儒学每个都有几十年的科举功底,文靖安那些八股文和殿试策论的厚度他们一眼看穿,和一甲那三位的文章相比确实存在差距。 元景帝却转身将案上的绢帛取起,塞到那位阅卷官的手中,说道:“若有这个呢?” 阅卷官接过绢帛缓缓摊开,其余七位阅卷官的眼睛都乜斜了过来,绢帛金黄,其上有诗。 诗曰: 臣文靖安谨对: 元景十八年应天子殿试召见作 神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卷 完,第三卷“京城名”) 第130章 探花 尔虞我诈富贵荣华 文靖安参加殿试召见回到客栈后不久,下午二时许,又有宫里的官员找来,这位官员就不再是来自礼部,而是来自鸿胪寺。 礼部负责科举实施、名次宣读,鸿胪寺负责朝会仪节大事,既然鸿胪寺的官员来了,那就说明皇帝即将举行大朝会召见百官和新科贡士,当朝宣布今年的新科进士,由于这个大朝会全权由鸿胪寺负责,因而又叫做“传胪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