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2页 (第1/2页)
他这么一说,其他六部五寺年纪相仿的庙堂官员纷纷附议,都在劝谏萧慈祐省着点花,这是他们答应元景帝要教导太子“勤俭持家”的美德之一。 萧慈祐对这一套早已司空见惯,先是服了个软让赵仲明等人平复下来,随即装出一脸为难的样子,问周洵道:“周大人,十万两银子实在不是小数目,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你能不能想办法减一点?” 周洵也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回道:“殿下,西海人人逐利,所谓雁过拔毛、锱铢必较,十万两还是臣事先考虑殿下难处的保守估计,若要再减,臣恐怕不能担此重任。” 萧慈祐马上唱双簧:“周大人何出此言?!论及西海事务,朝中有几人比你更加了解?若你都不肯去,我们詹事府还怎么在西海事上为庙堂助力?我又如何替父皇分忧?” 周洵麻溜下跪,磕头伏地道:“臣不敢!臣有愧!” 第145章 拿钱 得遇明主倾盖如故 到这一步,文靖安再看不出他们演戏就不配做个聪明人了。 不过到了这个舞台,对演员的表演功底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观众就是多年的资深演员,内行看门道,很难蒙混过关。赵仲明和其他六部五寺的大臣都能看出萧慈祐和周洵有表演成分,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手,要是这点眼力都没有,他们也不能爬到这个位置上来,因此不吃周洵这一套。 “殿下,周大人有难处朝廷也有难处,百姓更有难处,十万两白银绝不能视作儿戏,此事必须从长计议!” 赵仲明这么一说,大部分官员皆附议,文靖安看得出来,萧慈祐的脸上有些变色了,即便贵为太子,在这种体制的限制监督之下,想要做事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有时反而会遇到更多阻力,这算是文靖安今天来参加这个晨会领悟的心得之一。 萧慈祐还在抗争,说道:“赵大人所言不假,可大盛与西海远隔重洋,我们这边不尽快作出决定,东西买不回来便会误了农时,须知两国相争,争的不就是刻不容缓?” 赵仲明见招拆招,“殿下,刻不容缓不假,古人也说欲速则不达,国之大事绝不可cao之过急,殿下贵为储君,更应深思熟虑,不能为一时心动冲昏头脑。” 这就是封建官僚的巨大特色之一,好好的一件事说来说去最后就会演变成这种只做口舌之争的辩论,非要在来回的推诿敷衍之后才能把事情理出一个苗头,真要到落实那天,黄花菜都结冰了。 这么看来,文靖安更加坚定了要在云州办成炼盐厂的决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经济独立,起码有一笔积蓄,好在紧急时刻让自己多一分从容,事情就好应对。 眼看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