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11)  (第3/3页)
追问,妄想引起沈明洲注意力,那现在世面普及的太阳能转换率是多少呢?    沈明洲专注的凝视着屏幕数据,随口答道:普及?普及的商用技术大约是20.56%,实验环境技术约为60%。    专业要素过多,采访的记者眼神满是怀疑。    高中生要做55%的太阳能技术,又说60%是国际水平,四舍五入就是吹嘘自己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了吧?    虽然他们是地方生活报,作为媒体他们也是经历过各种造假风波,深知广大人民多爱撒谎给自己镀金。    年龄越小越虚荣。    于是,记者端着一副成年人的善解人意,客套敷衍道:这么厉害啊,加油哦。    沈明洲看出他不懂,毫无兴趣的点点头,继续专注于实验。    从头到尾,沈明洲都没离开过这台一看就很贵的设备。    摄影师惋惜于拍不到仪器全貌,低头看了镜头,却又舍不得删他的照片。    青涩的侧脸,高挑的身材,如果今天是人物专访,倒是可以用这张照片做配图。    可惜,仪器才是主角,学生长得再俊俏有什么用。    哪怕回到报社,生活报的人都在讨论实验室里几千万设备到底真的假的。    谁知道啊,这些仪器设备看起来那么大个,说不定成本才几千。    我也觉得不可能六千万,高科什么企业根本没听过,这么多钱也不怕送破产。    主编端着水杯,突然在他们身边停下来,今天你们去哪儿取材了?    大家热烈欢迎主编加入闲聊,说:沈氏科技的蒋总邀请我们去澄明中学,报道他们捐了三百万的仪器。但是我们去了,发现有家公司说是捐了六千万,给高中生做实验。    旁边有人笑着补充,而且啊,里面还有个学生说自己的研究成果,跟国际水平一样,野心不小呢。    本来是想讲笑话给主编听,谁知主编视线落在屏幕上一顿,诧异问道:你们说的是他?    屏幕上正放着一张少年侧颜。    他穿着白色的宽大实验服,专注凝视一台冰冷的实验仪器。    对,怎么了?摄影师疑惑问。    主编顺手把杯子往桌上一放,指着图片催促,赶紧写新闻,就配这张图。    报社的人愣了,写、写什么啊?    你们有没有新闻敏感度,知不知道什么叫话题性?!三百万有什么好报道的,直接报道六千万,高中生,国际水平比肩大牛!天才、厉害、还有钱!    报社的人被主编这一通说,确实很心动。    自己平时逛网页,都会顺着这种内容,点进去瞧两眼看热闹。    万一六千万是假的呢?有人犹豫的说道。    假的?那更好!有质疑、有声讨就有热度。你提醒我了,写,赶紧写,内容越震撼越好!    不过半天,生活报的网络号发布了重磅消息    《十六岁天才少年获利千万,新研究成果超过国际水平》    第14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活报突然发布的短新闻,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热衷于家长里短、婆媳撕逼、小道八卦的媒体,平时就收获了不少战斗粉。    经常有人闲来无聊,在生活报上看看社会能有多奇葩。    现在,生活报不发家庭大战了,一改常态,居然报道起了什么天才少年?    大家满怀疑惑的点开新闻,准备感受一下天才魅力。    没想到刚打开,就被编者羡慕嫉妒恨的语气闪瞎了眼。    才十六岁就超过国际专家!    研究成果赚了六千万有没有!    太阳能技术真的好赚钱!    新闻稿里天花乱坠吹什么太阳能技术赶英超美,围绕着图片上那位侧颜清秀的天才,来了一次身家千万的感叹词。    战斗粉们安心了,果然还是那个娱乐化的生活报。    他们习惯了这家报纸在网络提前预告新闻的方式,顺便用他们超强理解能力,完整拼凑出明天生活报将要报道的内容。    评论里热衷撕逼的粉丝,难道平静的表示: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厉害了,我二十六也没赚到一百万。    不得了不得了,好久没看生活报了,明天买份报纸看看天才。    气氛融洽,虽然评论不多,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对天才的好奇。    第二天,《生活报》头版头条,用正经严肃的语气,报道了昨天预告的十六岁天才。    蒋兰急切等了许久的报纸,拿到手上差点以为自己叫人买错了。    头版图片不是沈氏科技,也不是她和袁副校长亲切握手,而是沈明洲站在一台设备前,盯着屏幕的沉默侧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