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零乡下小女工踩点暴富! 第34节  (第2/2页)
下班,一般批发生意都是早上做,下午发货点货。”    钱桂君说起家里的生意来,似乎很熟悉。    纪舒赶紧在大脑中搜索,她依稀记得在一篇财经新闻里看到过,武市在88年确实已经开放了江南房地产交易市场,但是全市成交的房子不过3000多套。    这时候商品房很少,但是很多武市居民是有私人房产的,有些是祖上的老房子,有些是一开始给安排的住房。    尽管这时候产权问题很模糊,但是私房并非不能买卖。    钱桂君家在88年就买上了私房,这3000多套房子的交易里,居然就有她家里的一套,真是特别的缘分呀。    纪舒从电车的窗户口望去,工人们在街边铺设着什么电缆,夕阳下,他们的汗水闪着迷离的金光。    这座城市不断更新,而纪舒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着这一切,上辈子,眼睛里只有一方小小的屋子,忽视了这么精彩的大世界。    “到了!”    纪舒跟着钱桂君下了车。    汉方街,武市商业的心脏,全国小商品交易的中心之一,在88年冬天的暮色里,撞入纪舒的眼帘。    作者有话说:    地名都模糊化处理了,在原型的基础上会有一些不一样,因此不用原地名。不过你们不至于猜不到参考的是哪里吧?哈哈哈哈。    么么哒,晚上9:00继续更新    第50章    纪舒跟在钱桂君身后, 几个人像是怕走丢的孩童一般,一步也不敢放松。    只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多人了,而且小街小巷弯弯绕绕, 一不小心就要失散。    “这边,这边。”钱桂君的声音穿过几个飞鱼一般过去的“扁担”传过来。    扁担是汉方街挑夫的独有称呼, 西南地区叫“棒棒”,都是一个意思,卖力气的人。    他们肩膀上扛着一根扁扁的长竹杆, 两头吊着货物, 脚下飞快。    那扁竹竿早就被磨得油光水滑如润玉, 就跟有包浆一样,扛在肩膀上服服帖帖,不扎人。    钱桂君的小个子在这里如鱼得水,纪舒的高个子也有点优势, 可怜罗倩倩丰满圆润地被挤得脸都歪了。    林翠兰拉着纪舒,“这都晚饭的点儿了,还这么多人啊。”    “这些都是来捡便宜的, 买零售的,打货的人早上就走了。”    钱桂君习以为常,慢悠悠地回答,见罗倩倩皱着眉头,又说:“快到了快到了,我家不在主街上。”    纪舒被这副生机勃勃的景象给震惊。    汉方街对她而言, 并不陌生。    2005年离婚后,纪舒消沉了一阵。    终于她决定创业, 在汉方街附近租了房子, 开了个网店, 卖杂货,生意做得不好,糊口而已,几年后关了,而货源就是汉方街的批发商。    汉方街,历史往上可追溯五百年,因为临着河道,方便河运,早期的吊脚楼街区逐步发展为商业街,街巷狭窄,商铺林立。    明末清初,这里已经是全国知名的货物集散地,四面八方的商人、农民都在这儿做生意、讨生活。    短暂的沉寂不能阻碍汉方街的发展,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最先开放“地摊经济”,100多个个体户在此持证摆摊。    到了80年代末,这里俨然已经再次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    而未来的10年,将是汉方街的黄金期。    “到了到了!”    钱桂君平稳的语气打破了纪舒的沉思。    纪舒收住脚,这里的人流量比主街已经小了一些。    汉方街指代的是附近的整个街区,除了主街汉方街,还有很多联通的小街小巷,统共有300多条呢,这些都是广义上的汉方街。    而钱家的商铺,就在其中一个小巷子里。    “这里是仁寿巷48号,我家的铺子就在这里。”钱桂君的语调终于有些起伏,脸上也出现一个平实的笑容。    “妈——”    她叫了一声,说的不是武市口音,而是温市的口音。    一个cao着不标准普通话的女人从二楼下来了,“你怎么来了?”    这女人看起来和钱桂君完全是两个样子,她非常圆润,脸圆,腰宽,肩膀像是垫了垫肩一样高耸着,穿着一件绿色、紫色相间的棉服,看起来像是羽绒服,这年代,能穿上羽绒服,妥妥的富一代啊。    “这是我同事,纪舒,罗倩倩,还有林师傅。”    钱桂君不紧不慢地介绍,“这是我妈,你们叫她许老板就行。”    她的母亲显得有些疑惑,扫了一眼几个人。    纪舒心里猛然出现一股异样的熟悉感,这地方为什么这么熟悉啊?    她环顾四周,一楼是铺子,后面似乎还连接着一个昏暗的小作坊,二楼应该是住人的或者是办公室。    商铺卖的是袜子,各种各样的袜子。棉布袜子、化纤袜子、丝袜、蕾丝袜……各种颜色和花纹,真的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你说这里是仁寿巷48号?”纪舒突然问。    钱桂君和她母亲同时说,“对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