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4页 (第2/2页)
头。 那时先皇不仅敬重他们的母后,也很宠爱她。 原主的母亲出身定远侯府,性情、容貌都是拔尖的,她本就是先皇的正妃,后来更是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后。后宫的新人,或许年轻,但无一人比她貌美。 太子也自小就聪慧过人,一点即通。 太子的地位很是稳固。 先皇给嫡次子取那个名字,意在提醒两人是嫡亲的兄弟,希望他们能兄友弟恭,相互扶持。 可是,在太子登基后,反而有礼部官员屡次暗示原主的名字犯了忌讳,理应改名。 原主认为这是皇帝的暗示,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人的身份差别——他们是君臣,不再是兄弟。 这件事又加剧了原主对皇兄的不满。 其实,兄弟两人的离心是日积月累的。 在原主五岁的时候,定远侯府涉嫌谋逆,后来虽洗清了嫌疑,但圣恩已大不如前;原主的母后也被先皇厌弃。 原主九岁的时候,母后去世,而先皇不到半年就立了继后宋氏。之后,原主和太子的处境都大不如前。 那时太子已经娶了太子妃,既要顾着自己的家庭,又要忙着巩固地位,没有时间照顾原主。 原主幼时没享受几年嫡子的荣宠,还没长大成人就没了母亲,之后兄长又与他疏远……他心里对兄长是有怨的。 原主十四岁时,先皇驾崩,太子处理了继后宋氏的儿子靖王,成为政斗中的胜利者,顺利登基。 原主虽对兄长不算亲近,但对于太子登基一事是没有任何异议的,那时原主对皇位也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原主彻底恨上了自己的皇兄。 那便是原主的婚事。 司行筝虽坐上了那个位子,但地位并不稳,他暂时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理某些重臣,反而需要拉拢他们、来获取他们的支持,维持朝堂各方势力的平衡。 其中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纳妃。 国丧一年后,新皇便开始选妃了。 他最想拉拢的就是郑国公府,然而郑国公只有一个女儿,且并不想让女儿进入深宫争宠。 司行筝为了避免结仇,也不能逼迫太过。 他只好隐姓埋名,牺牲色相,让郑国公家的姑娘看上他,等两人私下有了交情,就由不得郑国公不愿意了。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但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却出了差错。 郑姑娘和男人私会被撞见,可这个男人却成了原主。 这完全是机缘巧合,并非原主有意横插一脚。 而对只在意权势的皇帝来说,胞弟和郑国公家结亲也能达到他的目的,就给二人赐了婚。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