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9页 (第2/2页)
后流血过多死亡的。 胤祚当然明白,这事根子在于大夫不够多,但大夫培养起来太难,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护士培养则简单许多,几个月不成,两三年总该成了,到时候帮大夫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夫有更多时间看更多病人,和多培养了几个大夫是一样的。 他把这话细细说给黛玉听,黛玉听着也觉得有理,只是不免还有疏漏,比如:虽说教一个军医比教一个护士困难得多,但军医平日也能看诊,护士却只在大战时用处大些。这么算下来并不划算。 黛玉说不出性价比这个词,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若放在二十年之前,培养护士自然划算,但如今三藩、台湾、准噶尔都平定了,和老毛子也相安无事,想来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便是有也不过小打小闹,仗着大清的炮火之利,想来伤亡不会太多,军医就足够应付了,其实护士队能派上的用处并不大。若是用不上,那再容易培养也属于无用耗费,可不是不划算么? 胤祚嘿嘿一笑:若军医只是军医,自然是不划算的,但若军医不止是军医呢? 黛玉一愣,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军医不止是军医? 军医不就是用来看病救人的吗,除了是军医,还能是什么? 等等看病救人! 黛玉明白了:你打算叫军医流向民间? 胤祚点头,他打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西医治病有其独到之处,百姓也是用得上的。从前不提,一是西医大夫稀缺,只他和几位洋人师父,压根顾不上许多人。再说便是他们有功夫,百姓也轻易不肯信啊!自古以来,只听说肚肠破了人就死了,哪有为了治病开膛破肚的?没人敢拿性命冒险,这不是舌灿莲花就能解决的事,否则中原的疡医也颇有独到之处,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只能混迹军中做军医,在医者中地位也不高呢? 胤祚当时怎么想的呢?想着要推广、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叫人信服,先要有无数成功案例做为支撑。但上哪找那么多病人叫他们动手? 战场! 所以他就朝着军医努力,如今既有了成效,也该回归初心才是。 军医学院扩招是必需的,从前只招了那么一回生,一是没那么多先生上课,二是因为前路未卜,不敢太冒失,自己做事不成也就罢了,耽误人家前程倒是不好。其实一直有人想学,经过这么一遭,怕是想学的人更多了,先生便从现有的军医中选便是,日后可以考虑每年招生,招收规模大一些也不要紧。不用怕财政紧张,他可以收费嘛!一年收几两银子,有的是人愿意学。家里条件不好的也不用担心,学校可以设置助学金和借贷通道,选不上助学金也可以向学校借钱,等毕业了再还。做大夫的,十几两银子还起来是不困难的。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