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4节  (第2/2页)
还发现。    这个粒子除了高度疑似存在一个在拉氏量里面破坏cp对称性的项之外,它的轨道位置也有些不对。    4685Λ超子的粒子轨道是标准的4f轨道,用七个函数方程能够描述。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    多电子波函数必须是交换反对称的。    但赵政国等人在对总哈密顿量使用绝热近似,以及平均场近似加以简化后却发现……    未知粒子的多体体系电子波函数,并不符合Λ超子的中心场近似。    也就是说……    这个粒子似乎只是一个看似是Λ超子、但实际却有些不同的诡异新粒子!    可如果是新粒子的话,另一个问题就又出现了:    之前提及过。    自然界的四大基础是分别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以及引力。    其中引力的互作用是四个基本交互作用中最弱的,但作用范围则是无穷远的距离。    称之为长程力。    电磁力存在于电荷之间,此作用力相当的强,而作用范围亦是无穷远的距离。    强交互作用是作用于原子核之间的力,此交互作用是四个基本作用力中最强的。    其作用距离则是四个基本作用力中第二短的,是一种短程力。    作用范围大约是10^-15次方米。    最后则是弱交互作用,俗称弱核力。    其亦是存在于原子核内部的一种作用力,属于短程力的一种。    作用的范围约为10^-18次方米。    赵政国他们在根据能带论模型计算后,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    那个新型微粒和4685Λ超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17次方米!    这是啥意思呢?    意思就是在这种距离之内,理论上只有同种微粒才不会发生碰撞。    以我们的地球为例。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伴星概念不讨论)    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之下,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宇宙中能和大天体在近距离形成稳定结构的小型天体,他们一定是具备关联的卫星体系。    也就是能在月亮那个位置上稳定的只能是卫星,不可能是金星、木星这种猩猩。    在微观领域中。    这个地球是就是4685Λ超子,新微粒就类似月球。    因此在一开始。    徐云便将新型微粒看做了Λ超子的‘卫星’,比如某种质量略小的新Λ超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赵政国忽然发现……    那个新微粒压根就不是Λ超子的卫星,它其实是一颗和“地球”类似甚至更大的行星!    但另一方面。    它却可以停留在月球的轨道上和地球形成天体组合,双方却各不影响。    这就非常非常耐人寻味了……    因此结合上面的高度疑似存在破坏cp对称性的情况后。    赵政国立刻想到了一个概念:    量子隧穿!    所谓量子隧穿。    指的是在位势垒的高度大于粒子总能量的情况下,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    量子隧穿最常见的地方,便是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因为引力虽然说把恒星内部的物质压得比较密实,而且是恒星发生核聚变、发光发热的最终的能量来源。    但实际上。    恒星内部的密度并不太高,肯定到不了白矮星那种程度。    而显然白矮星的密度……也就是两个原子的间距,距离发生核聚变仍有一段距离。    因为核心的高温使得两个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相对速度进行碰撞,然而数量级分析表明,这个相对速度并不足以使得两个原子跨过库伦势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