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 问鼎_第144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4章 (第1/2页)

    武媚娘又已接着说了下去,“虽然近两年间没有水患,但也不能确保往后不会有此等灾害,令长安粮食短缺。若洛阳为东都,陛下便能随时前来,分担长安的压力,不也很好吗?”

    李治还是有点犹豫,“可漕运改良事宜也已在陆续去办了。”

    前来洛阳宫的路上李清月提出了那套改造漕运的法子,而李治作为一个行动派,自然不会只表扬过就完了。

    李清月在那里领着众僧侣造桥修堤,举办水陆法会的同时,李治也早将这道指令派遣了下去。

    五月里,中条山上通行于三门峡上下游的山路,就已被规划了出来。

    七月,李治指派了杜正伦这位户部尚书总领此事,在将山路开凿出来的同时,两方转运粮仓也需应时建立。

    山路开道之事确实要麻烦些,但以李治盘算,在来年五六月间,应当能尽数完成了。

    反正也不需要做到车马通行,只需能以人力推动运粮小车就够了。

    这样一来,就算明年真有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关中绝不至于闹到天子就食、百姓逐食的地步。

    那么粮食短缺就并不能算作迁居的理由。

    但李治将话说出,却见武媚娘摇了摇头,“话不是这样说的。无论新的漕运方式比起之前节省了多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倘若陛下还需在他处投入钱粮,经由此路送来粮食所需开销,就分量极重了。”

    “此外,陛下又可还记得永徽五年时候太史令向您陈说关中水患的缘由?”

    李治思量了一番彼时的情况,“你是说,关中人口激增,进而令渭河水患频频……”

    “ 不错,”武媚娘眼见李治已转过了弯来,多出了几分意动之色,对于自己的这出劝谏更多了把握,“倘若陛下重启洛阳为东都,能否使得百姓不再一味涌入长安,反而能迁居洛阳呢?”

    恐怕是能的。

    “您看,倘若关中人口不再因此而逐年陡增,您花费在长安两市中的平仓支出也能大幅降低。届时这些经由大河水路运入长安的粮食,才能真正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人少了,粮食甚至要比之前更多,当然能让更多的人吃饱饭。

    这是稍会一点计算题的人都能得出的结论。

    李治能想到在长安西市调控粮价这样的举措,又怎么会想不明白这一点。

    武媚娘的下一句已随之而来:“我也看得出来,陛下下达逐食诏令之时,心中是不好受的。”

    “是啊……”李治话中颇为唏嘘。

    他自父亲的手中将皇位接管过来,想要对标的,自然是父亲打造下的贞观盛世。

    可自执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