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86节 (第3/3页)
是实战中得出的总结,并不是拍脑袋而来的。 甲等骑兵师的奔袭距离一百五十公里就是如此。 而承担这种奔袭任务的甲等骑兵师,其实也和传统骑兵部队也没啥关系了,这都拉着火炮,带着一大票辎重上战场了。 而且甲等骑兵师,其实大部分作战也不是在马背上冲锋,而是快速机动到目标后,下马步战……毕竟前方是敌人的城池或阵地,你总不能骑着马冲上去砍城墙不是! 如此的大楚帝国甲等骑兵师,用更准确的军事术语来说,应该是:快速机动部队! 这也是为什么甲等骑兵师这么耗钱的缘故……为了那个一百五十公里的快速奔袭,且保持独立作战乃至攻坚作战的能力,而且还得维持一定的补给自持能力……这所需要的马匹太多。 然而乙等骑兵师的话,这就没那么多要求了,乙等骑兵师基本都是单人单马,也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更没有什么长途奔袭能力,其实这种乙等骑兵师,才是更符合近代骑兵部队的定义。 但是在广阔,人烟稀少的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这种乙等骑兵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毕竟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也不具备长距离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里的独立骑兵部队,普遍是甲等骑兵师的缘故。 不过这种特殊情况也只局限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如果是在南洋地区的话,则是没这种情况了。 实际上,楚军在南洋地区里,连独立骑兵部队都没有配属,只有各步兵师里的师属骑兵部队。毕竟地形和环境不一样,对兵种的需求也不一样。 到了现在的话,那么就更不用什么专业的独立骑兵部队了,在这种常态治安作战里,普通的丙等守备部队乃至民兵就够了。 毕竟楚军打常态治安作战的时候,也不会搞什么长途奔袭,深入土著聚集的腹地里搞什么中心开花。 楚军的常态治安作战,一向来都是非常保守的,就是从移民定居点里逐步往外推移…… 驱逐一地,占领一地,移民一地! 然后再重复这个流程。 至于远离移民定居点的区域里,其实大楚帝国一般都不太关心,更不会贸然派遣兵力进入其中……除非当地出现什么土著政权,搞出来正式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军队,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出动的也不是什么丙等师和民兵了,一般都是乙等师调动主力部队压上去,直接把对面干趴下。 而这种常态治安作战,自然是无法放在御前会议里进行反复讨论,罗志学随意吩咐了陆军那边几句后,就把话题转到了移民开发上。 想要把偌大的南洋地区真正的变成帝国腹地,军事控制只是最开始的,大量的人口才是核心基础。 然而大楚帝国在南洋地区里的人口其实不多,哪怕是开发最成熟的马六甲省地区,目前总人口也就百来万而已…… 截止到承顺三十五年夏,大楚帝国在南洋地区,包括顺化省、升龙省、暹罗省、马六甲省、缅甸省、吕宋省、婆罗洲、万丹省(爪哇岛、东印度群岛)、东丹省(苏门答腊岛)、再加上一个直辖的澳洲。 上述各地区在内,总人口也就三百多万而已,而且人口主要集中马六甲省省以及吕宋省两地,其他地方的人口都不算多。 这么大一片地方,总人口才三百多万,这显然是不够的。 要知道后世这一大片地方,能够养活的总人口达到六亿多人,差不多到华夏地区的一半了。 按照这个比例,目前大楚帝国本土区域有四亿多人口,那么南洋地区进行充分开发的话,能够承载的人口少说也能有一亿多。 这一次的御前会议,讨论的诸多话题其实就是和这个人口有关系。 如何让当地承载更多的大楚帝国人口? 水利部的官员们最先提出来了核心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想要提高当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养活更多的楚国人,那么在南洋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只是吧,虽然大家都认同要在当地建设水利设施,然而水利部的官员野心太大,动不动就说上亿楚元的水利投资,然后一票内阁官员们就很不爽了。 你一弱势衙门的负责人,哪来的勇气一张口就是上亿楚元经费啊? 大楚帝国的财政预算可是有限的,除开军费以及皇室经费之后,内阁能够动用的经费也是有限的,而且绝大部分都得用在国内各方面的支出。 如各种农业补贴,水利建设,教育费用,部分工商业扶持等。 最后还有不可或缺的,行政本身的经费……统治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这一大票官员总不能让他们喝西北风啊,他们都是要拿工资的,也需要办公经费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