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_第41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9节 (第1/3页)

    刘备似乎听见田野间百姓微弱的呼喊,其神情不见开心,反而微叹了下。

    法正扶着车栏,问道:“京民拜行,陛下不为之欢喜,何故为之忧乎?”

    刘备甚是器重法正,凡出兵征讨,无不是带着法正同车同座。

    刘备望着田野中稀少的百姓,叹息说道:“京民深陷敌境,而呼朕为天子。而朕却不能恩泽于众,时感有愧此天子之名。”

    闻言,法正长呼而叹,说道:“昔孟子曰,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陛下仁怀于世,四海岂不归一乎?”

    “天子受命于天,则礼乐征伐自从天子出。今陛下既领帝位,兼受天命,仁能爱民,信能义臣,斯可为汉家天子,当与高、世二祖无异!”

    秦汉早期的天子含义与唐宋,乃至明清的‘天子’、‘陛下’不同。

    早期的儒学思想,认为天子有爵位、修德双重含义。中后期的儒学为了应和君王,强化忠君思想,则是隐去修德之义,而是着重爵位之概念。

    秦汉时,天子属于是天爵,诸侯、大夫属于是人爵。故而天子受上天之命,应行王事,故人爵等从天爵事。

    如何得到天爵?

    孟子认为要以修德建功,仁义忠信,内抚诸夏,外绥百蛮,恩波四海,方能得天爵。

    凡有皇帝得‘天子’之爵,而舍天爵所求之德政,已非是华夏天子,纵然得之,今后必失之。

    今刘备惭愧自己受称天子,而不能恩泽关中百姓之时。在法正眼中,刘备这个汉家天子已是具备孟儒口中真正的天子含义。

    真正的天子从来不是鞭挞寰宇,以残酷虐民的中国之主。而是能内抚诸夏,外绥百蛮,文治武功达到巅峰鼎盛者。

    盖刘备才略不及高、世二祖,今凭其有这般的思想,成为比肩刘邦、刘秀的汉家天子,当是合乎情理。

    刘备书读着不多,很难理解法正口中孟子定义的天子,但他却能听懂法正言语中的赞赏之语。

    刘备望着田野,感叹道:“斯领天命,当济大功于天下。然朕受天命,无韬略大功济世,德薄功浅,是有惭愧。唯望太子能后改从之,功德胜过于朕。”

    “太子聪慧仁德,必能不负陛下之望!”法正咳嗽几下,拱手说道。

    就在刘、法二人言语间,车驾已至山坡下,左右已有军士护卫。

    法正身染疾病,体能不佳,在侍从的抬轿下,方能跟随刘备到山上。而刘备身体尚可,仅是在侍从的搀扶下上山。

    登山花了不少功夫,刘、法二者得至南山岭上,眺望山下,白鹿原上的魏军动向尽收眼底,甚至顺着灞水望去,可见几十里外的长安城。

    “长安城?”

    刘备得见长安城,骤然间不知怎么言语,指着渺小的城池,问道。

    “长安城!”法正闷声答道。

    君臣情绪各有不同,刘备言语中透露着对旧都的向往,他见过洛阳,而没见过长安。法正则是病重之下,见长安,而感怀思乡。

    刘备直勾勾盯了好久,在他眼眸中似乎看见了西汉盛世,高祖封赏功臣,萧何营造长安宫;文景大治,七国初灭;汉武开疆,卫霍驱匈;昭宣中兴,四海宾服……

    沉默许久之后,刘备怅然感慨,说道:“阉党乱政,董卓入京,郭李纷,曹cao篡逆。今神州沉沦,不复汉之所有,桓、灵二帝不得不任其责。”

    法正捋须微叹,说道:“前汉因王莽而亡,后汉因曹cao而猝,运道自有兴废,怕是难究二帝之过!”

    刘备心有不满,但见法正患病日沉,唯是沉默不语,不想与法正争论。

    迟疑少许,刘备答道:“周兴八百载,汉有三兴,如季汉有两汉之寿,六百之载,虽不如周,却也足矣!”

    法正盖是自知言语有失,拱手说道:“陛下通达天地之理,正敬佩万分。”

    换了个话题,刘备手指白鹿原上的魏军,问道:“孝直可有计策教朕?”

    法正摇头苦笑,说道:“司马懿虽是儒生,但却胸有韬略。举兵布置得当,举高原而临下,夹二水而下营。得山有水,处高居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