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7节 (第2/3页)
敌国上卿通信? 诸葛亮笑而不语,有些没有发生的事,无法和外人说得太细。 诸葛亮通过刘备,了解过陈群的生平,陈群说不上忠诚,纯粹的中原士人。 昔陈群离开刘备,并未投奔曹cao,而是随父亲到徐州避难。讽刺的是,他归降曹cao时,与他的父亲在吕布军中。 今陈群或许不会为大汉效力,但说不准某天,大汉能反推到中原,濒临亡国时,陈群岂能不为他与家族考虑? 当然这种事太过遥远,诸葛亮不敢多想,仅能说有这可能。而且有个曹魏高官的笔友,没什么不好。 “孔明!” 刘备盘腿而坐,问道:“朕所发诏令八条,君可有浏览,是否有不足之处?” “禀陛下!”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诏令八条,正切今时之要害,陛下此番东行是谓大有裨益。今如能大行数年,待山越民出,隐户入籍,料那时我大汉国力当可谓之昌盛,城乡百姓当为之安乐。” 刘备下达诏令八条,虽说是在为百姓减税降压,但实际上也在变向加大南汉的财政压力。 但所幸诸葛亮在推行断法,以及霍范执行天罗地网之策,广检隐匿山中的山越百姓。二者双管齐下,为底层减少的赋税,将会由大户们代出。且随着底层百姓生活的改善,隐户陆续析出,将会形成正反馈。总而言之,诸葛亮对刘备所推行的八条诏令,甚是认可。 刘备捋着胡须,得意说道:“昔桓灵因加税而失天下,朕如能减税而得天下,此当令后世之君鉴之。” 说着,刘备问道:“孔明,承明于蜀中行断法,不知检录多少百姓出来?”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禀陛下,潘刺史严行断法,蜀中大族虽多有怨念,但至今已有三千余户,且各郡隐户正陆续析出。及检索之后,诸郡会载入案牍,上呈至武汉。” “可有蜀中大姓可有不满乎?”刘备问道。 诸葛亮蹙眉而思,说道:“不满甚多,据潘刺史言,例行断法之日,郡中官吏多不愿为之。其唯让广汉郡吏检索蜀郡大族,蜀郡郡吏检索广汉大族。即便如此,亦有不少怨言。后潘刺史处决数人,诸吏方不敢怠慢。” “蜀中柳姓不满,似欲聚众闹事,幸陆巴梁率兵屯成都,蜀中大族骤安,不敢有所舞弊,纷纷析出人口,而不敢隐瞒。” “至于朝中的话,偶有蜀人上奏,弹劾潘刺史与陆巴梁残虐百姓,有根据巴蜀叛乱之嫌。” “哼!” “言承明、伯言叛乱?” 刘备冷哼了声,说道:“以朕所见,想看叛乱之人,当是这些蜀人。不动刀兵尚可,若欲聚众乱事,刀兵当是无情。” 为了顺利检索隐匿人口,刘备将陆逊调了过去,用巴、楚籍贯的将领对付蜀中大族。果如刘备所想的一般,蜀中大族太软了,见到大军开来,纷纷服软。 蜀中大族不傻,诸葛亮仅是检索人口,又非将部曲奴隶从他们手上夺去。在性命面前,他们服软了,决定交钱保平安。 当然这不代表蜀中大族彻底屈服,他们仅是因南汉的武力不得已屈服。今后若有时机可用,他们说不准会大胆反抗。 诸葛亮不想牵连太多人,说道:“今虽在益州检索户籍,但今南中虚治,尚不可强行检索人口。蜀中诸郡若检索完毕,不知陛下有何所思?” 刘备沉吟少许,说道:“朕往江东时,仲邈上奏言,当分化检索隐户。如将兵豪强,因部曲出兵,可编为兵户;若有部曲不服兵役,令其出纳赋税即可。未将兵者,行正常断法待之,不知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霍督之言甚有道理,亮与其之见略同。臣以为未将兵者,需观身份之区别,再制定细则令其析出隐户,缴纳口赋。” 诸葛亮亦是分化处理,甚至对未出兵的豪强、大族行分化瓦解之法,这样才能将检索户籍的影响降到最小。 “请孔明言之!”刘备请教道。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今为伐中原,陛下不如开放政令,如有吴楚有大族子弟欲从军者,选精壮者,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