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8节 (第1/3页)
刘备微微颔首,赞叹说道:“朕本以为轻徭薄赋,析出人口,可为大治南土。今听丞相之言,深感今大汉尚有不足。” 说着,刘备看向众人,问道:“诸君以为丞相之见何如?” “臣附和!” 马良率先拱手道。 “臣以为可行!” 继而,孙邵、费观、王粲等上卿附议诸葛亮之见。 “好~” 刘备刚想说什么,忽然感觉肠胃疼痛,有上厕所的欲望。 “诸君且先商议,朕去去就来!” 不待众人答话,刘备尽量保持仪态,在侍从的搀扶下,前往厕所。 “陛下这是?” 刚至宫中的霍峻有些懵逼,问左右道。 “此是为陛下之疾!” 王粲凑到过来解释,说道:“去岁以来,陛下旧疾加重,常常如此。医师诊断不得要害,陛下已试各种药方,但皆无用。” “陛下身形削瘦了几分。”霍峻说道。 “嗯!” 为了顾全霍峻的面子,诸葛亮持扇拱手,问道:“亮治郡吏之言,不知仲邈可有不同之见?”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峻虽初闻孔明之言,但窃以为并无纰漏。仅是有浅薄之见,不知孔明欲听否?” “仲邈但说无妨!” 霍峻摸着小胡子,说道:“之前朝廷收州刺史征辟之权,改为尚书台委任。后又改孝廉之法,以试取孝廉。今二政初有成效,朝中已有不少补吏。” “今欲治郡吏,不如收郡太守委任郡吏之权,同州刺史旧事,官由京师委任。县中长吏或郡中俸少吏曹,可让郡守征辟之。” 郡县制实际上由春秋时期的封君制转变而来,故而两汉时期的郡县制与后来的州县制、府县制不同,其保留浓厚的分封制特色,即郡太守如封君,执掌郡内绝大部分事务,且具有人事任命权。 从职位称呼中即可见略知,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使君;称县令,为县君。君虽如‘先生’有普遍化的倾向,但在早期的称谓对象中,非尊即贵者。 同观称亭侯及以上者为君侯,其亭侯以上可自命家臣,甚至胆大之人可以称孤。如霍峻今为县侯,自称为孤,在礼节上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愈发集权,州郡的征辟权在南北朝时期陆续被废除。故而到隋唐时期,他们所接手的制度,与两汉时期有了不小的变化。 之前霍峻出于中央集权的考虑,建议诸葛亮收回刺史的征辟权。今霍峻既有为中央集权而考虑,又有为今下吏治而考虑。 “收郡守辟除之权?” 诸葛亮不由眉头皱起,说道:“郡守辟除之权,已是沿用四百年。今时收之,改由尚书台委任,于国而言虽有裨益,但却不知诸郡太守是否愿遵之。” 两汉时期,治理地方的主力抓手靠郡太守,太守贤则郡兴旺,太守庸则郡颓废。故而今南汉欲治天下,郡太守的想法至关重要。如果他们集体排斥收回辟除权,或是有异议,则是不好弄。 第563章 难以奉命 “霍督所言收郡辟除之权,乡官由中枢委任,粲以为甚好,有摄地方之权而归属中央也之意。然汉之所以能安天下,或是之所以能兴,多有赖诸郡太守效力。” 王粲思虑少许,说道:“故粲以为当下,宜当循序渐进,先察吏治,而后再议此事。不宜仓促废黜旧政,以伤旧人之心,及让从吏人人自危。” 汉之所以形成独特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与汉采用的征辟制关系莫大。因政治制度,引申出士人追求,从而形成相应的社会土壤。 郡太守犹如封君,代天子行事,具有辟除士人在任官的权利。故而大部分士人的价值目标追求,不是说要到中央出任丞相,而是‘为郡掾史,守坟墓,衣食无忧,乡里称善人。’ 当郡太守任命士人出任属官,士人在‘食君禄,忠君事’的价值观下,郡太守对士人具有知遇之恩,士人要效忠或为郡太守效力。 在这种的政治制度下,形成独有的二元君主价值观,也是理所当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