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02节 (第2/3页)
” 面对李严的示好,霍峻态度如常,笑道:“尚书台之事,有劳李令君统理。” “诺!” 李严应了声,谦卑说道:“严才疏学浅,不敢言‘通理’尚书之事。今后如有难事,当请江陵公赐教!” “共为国事而已!” 霍峻语气客气,笑道:“今后如若疑难之事,李令君可随时通报。” “诺!” 李严厚着脸皮,再与霍峻聊了几句,而后在临走前,向诸葛亮敬了樽酒。 望着李严的身影,诸葛亮捋须而笑,说道:“李正方为人性高而气傲,任尚书令以来,众人无所不畏。今唯见江陵公,曲躬谦逊,当是难得啊!” 霍峻在大汉的威望,足以威震南土。或许有人敢在私下不敬霍峻,但绝没有人敢当着霍峻的面无礼。别说是李严了,往昔连关羽都不敢多说什么。 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霍峻微叹了口气,说道:“逆魏仍据中原,兵政不得不统。若天下一统,汉室兴复,我当归藩,垂钓江湖,以求无案牍之累!” 随着自己临近五十岁,霍峻偶尔会畅想,如果灭了魏,他之后的生活。为了保证自己不会陷入过多的政治纠纷中,霍峻大概是会还政与刘禅。 如果刘禅不想当独夫皇帝,欲继续将政权交予属下。霍峻或许会推荐人选,但却不会插手。 当下曹魏未灭,霍峻为了保持上下思想统一,他必须将兵权捏在手里。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若天下承平,亮当归隆中渔耕。” 霍峻鼓舞了下,说道:“天下未安,孤与君宜当勉之。” “敬江陵公!” “敬葛相!” 霍、葛二人对饮一二,因身份关系,诸葛亮归案而坐。之后,江淮诸将在蒋济的组织下,先向刘禅敬酒,而后再向霍峻敬酒,玩闹得不亦乐乎。 宴上,陆逊因身份关系,被刘禅格外招待,把臂共坐。有了靠近刘禅的机会,陆逊则向刘禅讲述自己先平陇右的计划。 期间,从益州被召回武汉的潘浚,亦向霍峻敬酒问好。出于多年未见,霍峻与出任廷尉的潘浚聊了许久。 廷尉者,九卿之一。然因权归台阁之故,廷尉处理案件有时要听命于尚书。遇到重大案件,廷尉与尚书共同审理。 南汉建立时,以尚书台治刑事,由丞相诸葛亮具体负责。而后刘备去世,尚书台依旧负责刑事案件。 但因霍、葛肩负统兵作战的职权之故,为了钳制尚书令李严,诸葛亮在与霍峻沟通后,决议让潘浚回京出任廷尉。 重设的廷尉,不再听命与尚书令,而是与尚书令职能类似,整理琐碎案件。如遇重大案件,直接上报与录尚书事者。录尚书事者,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相关单位一同审查。 原先尚书台里负责刑事的部曹,在霍峻的建议下,更名为刑曹,改变其权利职能,不再负责初审案件,而是负责重核案件。即廷尉审理、判刑案件,刑曹负责复核案件,以确保相互制约。 在分权又集权的cao作下,南汉大体的政令几乎是由霍、葛二人颁布与制定。可以这么说,南汉的政治是由霍、葛两巨头负责。但因诸葛亮身为丞相,往往是诸葛亮先制定政策,而后交由霍峻提出修改意见。 潘浚迁任廷尉之后,其空出来的益州刺史由诸葛瑾转任,梁州刺史则由蒋琬迁任。 随着时间推移,众人酒饮尽兴,逐渐进入尾声。 宴会结束之时,诸葛亮请霍峻入移步至侧殿,以国事询问之。 侧殿内,霍、葛二人对坐,侍女已为二人煮上一壶醒酒茶。 诸葛亮为霍峻倒了盏茶,说道:“经钟离、寿春二役之后,魏元气大伤,不知仲邈有何谋划?” 霍峻吹了吹茶面的热气,不着急问道:“不知孔明,有何见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