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2节 (第1/3页)
霍峻走了约有三、四步,停下脚步,抬头看向舆图上的琅琊,说道:“孙权舍琅琊、东海二郡与我,我军岂能置之不理!” 说着,霍峻看向众人,沉声说道:“沿用旧策,大军行至下邳,转取琅琊、东海,进取穆陵关!” 丁奉不能理解,说道:“都督疑孙权有诈,何故再向琅琊、东海进军?” 霍峻浅浅而笑,说道:“守法之要在示敌以不足,攻法之要在示敌以有余也。示敌以不足,则敌必来攻,此是敌不知其所攻者也;示敌以有余,则敌必自守,此是敌不知其所守者也。” 顿了顿,霍峻总结说道:“故而言之,今欲败敌,当示敌以不足。” 1《福建诸氏》:“南汉三兴,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即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黄姓为江夏黄姓之后,南汉初年,建安太守黄射之后。” 第669章 八十万大军北伐 攻守看似为不同之事,在善用兵者的眼里实际为一体两面之事,进攻是防守之方法,防守是进攻之策略,二者殊途同归。 至于如何转化攻守之势,其根本在于对手是否战胜。即如孙子所言,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实际而言,当敌人固守,自己寻找不到战机,则敌人处于不可战胜之阶段,身为进攻方者需要采取防守姿态,与敌人展开对峙。 在防守或对峙阶段,进攻方需要自露不足,去引诱敌人进攻。当敌人发起进攻时,其将自露不足,而这将是用兵之机。 两者身份交换,防守方欲击败对方,最好的方法便是采用进攻,利用防守方的优势,集结优势兵力以击败之。或是向敌人展示强大,以让敌人不敢进攻。 深谙攻守转化之法者,在华夏历史上无不是赫赫有名之将领,其最为典型者莫过于李世民。 受结果论影响,众人或许以为李世民常是以进攻取胜,实则李世民多以防守而取胜。 李世民最常用的战术,先与敌寇展开对峙,而后发现敌人漏洞,设套或是用骑兵冲击而胜之。 故李世民在点评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时,其语气中之所以有瞧不起之意。实因在李世民看来,防守不是目的而是取胜手段。司马懿应当用防守去取胜,而非单纯防守。 当然了,攻守转化之术,看似简单,欲掌握起来,实则非常困难。战场上影响胜败的因素太多了,如地形、气候、兵源、将领等相关因素。而优秀的统帅,往往能将这些因素了然于胸。 赵括惨败长平,马谡兵败街亭。其本质是在于赵括、马谡无法控制战场局势,难以掌握攻守转化。 随着霍峻所经战事越多,他对攻守一体之本质也有了非常深刻的认知,甚至说已是融会贯通。且在历史原有战役的基础上,霍峻更能发现原有战役之不足。 以钟离之战为例,韦睿所用的战术不可不谓出众。然其亦有不足,即无法满足霍峻兵破寿春之愿。 如此之下,加之其他因素影响,霍峻注定无法复刻韦睿之战术,需要更深入去思考兵马布置,利用战场的其他因素去影响战场结果。 故霍峻从来不排斥自己记忆中的战役,因为那些战役往往可以帮他查缺补漏,也能让他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 孙权放弃琅琊、东海二郡,聚兵固守穆陵关。霍峻隐约知其有诈,也决意出兵二郡,本质是在对自己的自信。 霍峻相信他能在孙权的进攻中,寻找到取胜的突破口。而他的防守会让孙权无计可施,挫败孙权的阴谋。 如果霍峻失误,那么将会成就孙权的威名。而霍峻正是相信孙权的军事能力,他才敢这么用兵。 在制定进军方向后,霍峻得知试航运粮的船队顺利返程,方对后勤保障彻底放心。 建兴四年,正月。 正旦之后,在邗沟水道通畅的情况下,霍峻率十余万大军行至淮阴,召集大军各部将校,宣布作战计划。 大帐内,霍峻高坐榻上,江淮、江扬诸将齐至帐中。 霍峻环顾被黑压压的大帐,问道:“今可有未到者?” “禀大司马,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