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6节 (第1/3页)
曹叡揉着太阳xue,显得十分疲惫。 在之前的方案部署中,司马懿与张郃合兵齐退诸葛亮。但令他所没想到二将竟在用兵上有不同意见,张郃遵循他的意见,主动用兵。而司马懿则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出兵进攻。 众臣面面相觑,曹叡不好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他们也不好判断谁对谁错。 司马孚出于相信自家兄长,说道:“禀陛下,骠骑将军久治荆宛,宜当信器之。当下不如暂缓向诸葛亮用兵,让前将军率兵向东,与豫州刺史满宠联手,击败贼将庞统,而后连同孙车骑,先退霍峻。” “国之大事岂能轻易变动!” 辛毗开口反驳,说道:“旧时陛下有言,先破诸葛亮,再退霍峻。今大战在即,岂能不遵旧令来回退让。如让前将军率兵奔波至汝南,而那田豫州又言庞统不可击,不知欲让张将军再往何方?” 辛毗与张郃同算是河北降人,盖有些情谊,当下决意为张郃说些话。 当然,在辛毗眼里司马懿临时更改计策,让张郃先去支援满宠也非常离谱。如果让张郃千辛万苦至汝南,满宠又说打不了庞统,张郃岂不又白走一趟。 “陛下,骠骑将军之言不失为上策!” 杨暨沉吟少许,说道:“水贼兵出淮泗、江汉,其犹如蟹之两钳,钳制河南之兵。我军如能集精锐下击庞统,则可断霍峻之羽翼。” “如能击破庞统,彼时中原形势扭转,张将军将能率兵东进,或是西向江汉,凌晨则能斩断贼之重钳,大破其兵,以解今下水贼攻势!” 杨暨,字休先,河南荥阳人,父为骁骑将军杨恪。因有军略之才,被曹叡拔为近臣。 “杨侍郎为儒生,焉知兵事!” 卫臻说道:“大战在即,岂能轻变大计?殊不知庞统所部为偏军,其本为庇佑江淮之军。今如让张郃将军率兵东进,庞统闻讯而退,此将空劳将士。” “空劳将士事小,大草惊蛇,令霍、葛二部有所戒备事大。如诸葛亮更改旧法,择险地下营,错失胜敌良机,不知又将如何?” 杨暨脸色微正,说道:“仆虽出自儒生之末,但陛下拔臣于群萃之中,以为左右垂询,仆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之言或不足信,但骠骑将军足智多谋,宜当信之。” “骠骑将军虽有建树,但比前将军又能如何?”卫臻责问道:“今前将军以为可战,而骠骑将军以为不可战!” 听着手下不能统一的声音,曹叡格外头疼。双方论述的观点,各有所坚持的理由。 庞统兵少,且作为单独的一路军,从难度上来说,最容易被击破。魏军如能击败庞统,虽达不到击破诸葛亮之效果,但却也能让曹魏腾出不少兵力,用于投入到其他战场。 不过又如卫臻、辛毗之语,如果庞统撤军了,或是无法击败,岂不让张郃白跑一趟。或是说张郃判断正确,因张郃奔走东西,错失击败诸葛亮良机,岂不大为可惜? 如今曹叡所面临的问题棘手,他不知该相信张郃,还是说相信司马懿,其中之深浅需由曹叡自我把握。 如信任司马懿,将意味着重改方案,张郃判断出错;信任张郃,则意味着司马懿不想承担破敌重任,畏敌如虎,欲将皮球踢给满宠。 曹叡难以决断,问道:“诸卿还有高见乎?” 吴质从席上起身,说道:“骠骑将军,忠贞机智,是为国之栋梁,陛下可信之。” 吴质这番没营养的话,曹叡不予评价。 “禀陛下,昔武皇帝与袁本初战于官渡,武皇帝用人精准,善料形势。而本初好谋而无断,屡失良机,终被武皇帝所败。当今之势焦灼,陛下欲解难局,唯有速决,万不可错失良机,以令贼寇有所戒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