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22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1节 (第2/3页)

南京周边的经济形势做出多大提升,反而会增加就业困难。

    原本江南就人口稠密,还把国都放在江南,那只会让江南进一步的虹吸全国人才与人口。

    在后世,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要给经济落后省份转移支付,因为这样能帮助落后省份提升经济,帮助落后省份。

    当然,这其中原因也有经济大省从落后省份平价甚至低价从落后省份买走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放在古代也一样适用。

    现代的资源是钢铁、人力、粮食等资源,古代的资源也是这样。

    江南文人自私的觉得自己在养活江南以外的所有省份,但如果没有这些省份运送来的粮食、钢铁、煤炭和各种资源,江南也不会发展的如此快速。

    坐在那个位置上,朱高煦就得考虑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而将经济发达地区的财富转移支付到经济落后地区,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建设,这还只是最基础的一点。

    从江南拨钱粮支援北方,长期下来江南人不满,那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定都在北方,尤其是北平这种经过蒙金战争之后的经济落后地区。

    这么一来,先不提可以从江南虹吸人口,单单用税收的形式,把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平,然后再经北平将南方财富分配到周边的河北地区,就足以帮助河北经济恢复。

    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洪武八年的北平城人口只有十四万人,但自从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后,随着移民政策和从仕的人不断迁移,到嘉靖后期,北京城人口已经达到了近七十万人的程度。

    如果加上驻京的军人及家眷以及居于皇城内外直接服务于宫廷的人员,嘉靖后期的京城人口基本达到八十五万人。

    一个迁都的举动,瞬间让北平从一个边城重城,变成一个仅次于南京城的繁华大都,河北一带文风开始兴盛。

    这一举动,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无疑是在走向好的一方面。

    唯一值得诟病的一点,就是朱棣之后的皇帝,除了成化以外,几乎没有几个皇帝对北直隶进行大规模的屯垦和经济建设。

    明代的河北因为人口仅有后世的五十分之一,所以土地上的水资源丰富,例如三角淀、白洋淀、五宫淀等后世变小或直接消失的湖泊都存在这个时代。

    许多断流的河水,在这个时代也到处都是。

    然而就是良好的耕地资源,明代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朱见深外,居然没有一个皇帝搞过大规模的开垦行动。

    北直隶的耕地潜力只要被开发出来,那完全可以供养二三十万军队,但河北耕地潜力直到明末也没全部挖掘出来。

    种地嘛,这个朱高煦最擅长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再度翻了翻前面的《邸报》。

    南北榜案固然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但这案子终究牵扯不到朱高煦头上。

    他想要看看南边还有没有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不过与他有关的他没看到,倒是在前面翻看到了老朱迁移天下富民的消息。

    瞧见这一消息的时候,朱高煦愣了愣,瞬间就将这件事与刚刚发生的南北榜案串联在了一起。

    迁移天下富户,说的好听些是富户,说的不好听些就是豪强,毕竟以七百亩为标准来恒定的富户,那可不是简单的百姓。

    以当下的田地产量,即便是北方的七百亩,那也能在纳税后产出最少六百石,折合二百贯钱。

    在当下普通百姓一年只有八九贯,多则十余贯的年代,这二百贯的年收入,足以撑起一个规模不小的家族,更别说这还只是一户人家的年收入。

    从秦始皇迁移六国贵族入关中开始,但凡雄才大略的君王,都会对天下的豪强做出相应的制裁。

    西汉的陵邑制度和后来隋、唐迁移豪强入关中、洛阳都是一个道理,而老朱这个喜欢汉唐风气的皇帝,自然也不会漏学这一手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