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0节 (第2/3页)
多月的春季,自然要面临晚种早收的尴尬局面。 “好好管理吧……” 唏嘘间,朱高煦也在陈昶的带路上,参观起了安东城。 安东城的营造,基本与吉林城差不多,不管是火道、火墙,还是下水道、排污渠、水泥路,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简单看了城内的情况,朱高煦便在陈昶的安排下,在曾经的卜颜石堡,如今的安东千户所休息下来。 翌日,带着安东城的五百兵卒,他再次踏上了前往肇州城的水路。 水路上,朱高煦他们经过了曾经的金上京,也就是后世的哈尔滨。 不过这里没有金代的繁荣,更没有后世哈尔滨的先进,有的只有被灌木覆盖的遗址废墟。 “这里日后倒是可以再修建一座大城,安东城的地界始终有些狭长,而且这里有这么多废弃的砖瓦,用来修筑一个小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朱高煦在甲板上与随军吏目交代着,并且让人将船只靠岸,自己骑马上岸看了看这片遗址。 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变迁,曾经的水渠已经垮塌拥堵,成片的良田变成了河滩草场。 原上京城的遗址上,残砖断瓦遍地都是,还有许多腐朽垮塌的屋舍。 朱高煦捡起一块断裂的石砖,试了试它的强度。 由于是由石块切割而成,因此百余年的时间,并未让它的强度下降太多,倒是那些烧制的砖块已经不堪大用。 丢下手中石砖,朱高煦对身后跟随而来的吏目说道: “这些石砖收集起来还可以筑城,烧制的砖块虽然腐朽,但也可以打碎后修建下水道。” 朱高煦这样交代着,同时骑马绕了上京城遗址一圈,边走边说道:“这遗址若是重建,按照原来的情况,可以修建起一个十余万人规模的城池,不过我们用不了那么大,一点点修建就是,而且田地也很容易再次复垦。” 吏目听他这么说,也是跟着点头附和。 上京城遗址四周的土地大多平整,尽管已经荒废,但毕竟在百余年前被人为开垦耕种过。 虽说有一些小树,但起码没有河道冲击下来的石头,只要给人给粮,几年时间就能恢复到曾经的模样。 “走吧。” 时间紧凑,既然已经给出了办法和建议,那朱高煦就没有必要继续逗留了。 带人返回船上后,朱高煦便一路向着西边的肇州城赶去。 赶在七月十二,朱高煦总算来到了肇州城地界,并且见到了肇州城的码头。 “殿下!!” 码头上,当值的兵卒瞧见了挂有‘渤海’、‘朱’等字符的旌旗后,许多人便朝着船队大声呐喊了起来,并且主动乘上小船,为船队引路进入码头。船队在小船的引路下,很快停入码头船舶位中,下船后朱高煦看了看船舶位,果然瞧见了十艘两三丈长,吃水不过四五尺的二百料船只。 水泥修建的码头走起来十分舒服,和在安东城一样,朱高煦先是安排大军下船休息,紧接着自己去码头的仓库看了看。 在那里,堆积着数千石粮食豆料,显然都是刚刚运抵不久。 “马匹都运来了吗?” 朱高煦回头询问当值的百户官陈铭,二十五六的他面对朱高煦时,反而给人很稚嫩的感觉。 他腼腆的作揖:“回殿下,五千匹挽马,两千匹军马,都运来了。” 因此出兵的人比去年预期的多,所以作为代步工具的挽马自然也就增多了。 听到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朱高煦也满意颔首。 兴许是肇州城事情太多,因此傅让与林粟他们久久没有寻过来。 朱高煦也不恼,带着二百护卫骑兵便往肇州城赶去。 他还未曾来过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