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3节 (第1/2页)
“现在算下来,十艘二百料船上的粮食、豆料、箭矢、火药、干菜、盐晶、醋布等补给都充足,能够保证五十五日的长途作战。” “不过,这是指用船只走水运运输的情况,一旦我们到时候越过恼温江,去到兀良哈地面,那所有辎重就得靠挽马运送了,挽马的消耗会增加,所以五十五日的补给,实际上很可能只足够撑五十天,或者更少……” 傅让沉着开口,朱高煦翻阅看过后却颔首:“足够了。” “只要抢到足够的牛羊马匹,再解决一些部落的兵马,留下老弱妇孺给哈剌兀就足够。” 朱高煦的想法很简单,围点打援般的逼迫哈剌兀分兵救援,然后趁机吃掉他一部兵马,给他造成重创就足够。 毕竟有朱权在南边,哈剌兀不可能专心对付自己,只要他分兵,自己就有机会。 至于说全灭哈剌兀主力,这件事情别说他,就是如今的大明也做不到。 倒不是大明打不过哈剌兀,而是要在漠东大规模用兵,后勤补给是一个大问题。 老朱给自己十万石,那不是他大方,而是想要搜寻到兀良哈诸部驻牧地,并给予打击,那差不多是要消耗十万石粮食。 只是老朱不知道,朱高煦很清楚恼温江的走向,并且他还通过上次吉林城被俘的蒙古人,得知了兀良哈的几处驻牧地。 相比较朱权还得花费时间摸索北上,朱高煦的目标可以说十分明确。 不仅如此,朱高煦有恼温江和五千匹挽马作为运力,完全可以省去上万民夫的口粮,并且行军速度也能提高。 正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朱高煦才能用五千石军粮和其它豆料等补给进行这次北巡。 虽说五千石军粮消耗了三万石粮食,但朱高煦不管怎么说,也赚了七万石。 如果这次出塞能带回多些牛羊,那他今年可就能过一个肥年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自己所制作的沙盘上。 他的目光停在了哈剌温山脉脚下的兀良哈秃城,嘴角轻挑: “哈剌兀,这次我们的交锋,攻守易形了……” 第187章 螳螂捕蝉 “唳!!”八月的尾巴,当草原即将进入晚秋,许多野生动物都开始在储存过冬的食物,哪怕是天上的苍鹰,也成群结队的盘旋在空中,试图找寻到足够的食物。 在它们的身下,是森林密布,沼泽众多的兀良哈地面。 之所以称呼此地为地面,而非草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这块地方,还保留着古松辽湖的痕迹。 俯瞰整块松嫩平原,在这块平原上,河流众多,沼泽、沙洲、江汊、江道多呈网状。 哪怕是滩地上,也广泛分布着泡沼和湿地,积淤现象十分严重,难以行走。 正因如此,人们才将此地称之为地面,寓意为难以通行的地方。 “这路,真他娘的难走!” “真遭罪……” “可惜不能坐船啊!” 当熟悉的官话响起,此时这块难以通行的地方上,正行走着一支延绵数里的队伍。 他们身穿红胖袄,手持长枪,背负弓箭,队伍之中,时不时可见一面面红底黑边的朱雀旌旗。 毫无疑问,这是已经开拔的渤海军,而眼下,他们已经从肇州城来到了兀良哈地面的腹地。 “殿下,这路况比我们想的恶劣太多了,要不改道吧?” 当林粟的声音传来,朱高煦正拿着自己绘制的地图站在淤泥地上沉默。 在这条道路上,所有人都挽起了裤子,把鞋子挂在了脖子上,朱高煦自己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编了一顶草环,戴在了头上。 此刻的他不像是个郡王,倒像是个去河沟摸螃蟹的农夫。 面对林粟的询问,朱高煦看了看地图后合上,把地图递给了一旁的参谋们,随后回头看去。 在他目之所及处,只见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就指望他说出改道这句话。 只是朱高煦没能如他们的愿,反而咧嘴笑道:“改道是不可能改道了,这条道算是方圆十里唯一能走的道。” “啊?”听到朱高煦的话,众人纷纷失望。 朱高煦倒是苦中作乐道:“放心,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连环湖,只要再往前走三十里就能寻到一处沙滩。” “今日在那处沙滩休息一夜,明日我们就可以乘船渡河前往西岸,然后花十天时间就能抵达兀良哈山。” “到了那里,我们就能美滋滋的杀羊吃rou了。” 朱高煦不忘给弟兄们画饼充饥,手还指向了西边二里外的恼温江,也就是后世的嫩江。 在恼温江上,渤海军的十艘辎重船在慢悠悠的行驶,和他们保持着一个速度。 “好了,赶紧赶路吧。” 朱高煦催促起了他们,自己则是打量起了四周。 望着四周的淤泥滩和枯败的芦苇、篙草,朱高煦把手搭在旁边赤驩的马鞍上,并估摸起了自己的位置相当于后世的哪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