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1节 (第1/2页)
来人是内廷的太监,他的脸色并不好看,这让李景隆心底有了不好的预感。 见到内廷太监的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五府其余的都督,以及六部的尚书,武英文华等殿阁的大学士。 得到了消息的他们,急匆匆的从五府六部及各处宫殿前往了乾清宫门。 只是半个时辰的时间,他们已经全部聚集到了宫门前,紧张的看着那扇还未打开的宫门。 在他们的注视中,那扇宫门最终缓缓打开,从里面走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对众人作揖。 “陛下有旨,传诸位入乾清宫养心殿。” “臣等领旨……” 当入乾清宫都需要用‘旨意’来传召时,在场的众人便都有了预感。 他们回礼后起身,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往乾清宫道走进去。 一字时的时间,他们在一声声传召中走进了养心殿内。 此时,养心殿内已经站着不少人了。 除了太孙朱允炆和燕世子朱高炽外,还有东宫带班太监李权,以及司礼监秉笔、掌印两大太监。 当然,这些人的出现都在众人的预料中,他们唯一没预料到的,就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也出现了。 一个三十几岁,头戴凤冠九翚四风,身穿太子、王妃常服的女人出现在了这里。 能出现在乾清宫,并且有此穿着的人,也只有朱标的继妃吕氏了。 “都来了吗……” “臣,参拜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苍老的声音响起,群臣纷纷跪下,行五拜三叩之礼。 拔步床上,朱元璋缓缓侧过头去,看着十余位重臣,目光放到了李景隆与郁新、齐泰三人身上。 “九江与郁新、齐泰,你们三人上前来,还有允炆你也上前来……” 朱元璋称呼李景隆的小名,对另外二人则是直呼其名。 “爷爷……” 朱允炆跪在了拔步床前,尽管他很早就期盼着这一天,可当他看着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爷爷时,心中却生出了太多的不舍。 他想要权力,可他并不想让自家爷爷离开,但他很清楚,自家爷爷不离开,他永远掌握不了真正的权力。 “咳咳咳!!” 这时,朱元璋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得整个腰身都成了一个弧形。 见状,朱允炆赶紧伸手为朱元璋抚背,持续许久后,朱元璋的喘息才略略平止。 他伸出那条瘦骨嶙峋的胳膊,轻抚了抚朱允炆的头,可他的目光并不是像在看朱允炆,倒是更像在追忆着什么。 他是个工作狂,很少娱乐和休息,对于内廷往往疏于管教,将子女教育和嫔妃管理的重任交给了马皇后。 马皇后离世后,他将内廷交给了朱标的继妃吕氏来管理,自己则是与儿子朱标继续奋斗在第一线。 只可惜,朱标的猝然离世是他未曾预料到的,他布了大半辈子的局,最终没能派上用场,便要布置下一个局了。 如今,这第二个局总算用到了。 他接手时的大明朝是一个满目疮痍、流民遍地的天下,而如今他交给朱允炆的天下,是一个北控关外、南抵南海,西至大碛,东达东海的天下。 经过二十多年的剪伐斫削,大明天下终于接近了他所想的天下。 整个社会天下太平,民生恢复,基业稳固。 虽四方不太安定,但最主要的敌人蒙古却已经被压制在了漠西一隅,天下有实力挑战皇权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经济迅速恢复,社会日渐稳定。 这一年,大明的人口为六千零五十四万,超过了元代最高的人口数字。 这一年,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即多达三千二百余石,算上二千二百余万石的军屯籽粮,合计比元朝岁入一千二百万余石增加了四倍有余。 这些数字对于后来人来说,只是彰显王朝强大的一项,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数字的代价却是他三十一年如一日,不间断地紧张工作,持续消耗健康所换来的。 现在,他只需要做好最后一件事,便可以好好休息了。 想到这里,他的目光露出了轻松,并当着群臣的面,对朱允炆交代起来:“如今天下安泰,你要勤恳务政,方能保全我们家的天下。” “西南之事有魏国公、西平侯,西北之事有宋晟,北边之事有你四叔,关外有高煦……” “这天下的一切,我已经为你打好了底子,你照旧制继续便可。” “若是你心中有抱负欲要施展,兵戎可多听你四叔及曹国公的话,政务可听郁新与齐泰的话。” “为人君父,要能容得下谏言,怀抱大胸襟,勿要专断独行。”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早已泣不成声,哽咽着点头:“孙儿谨记。” 见他如此,朱元璋又看向了跪在拔步床前的李景隆三人,他伸出手向李景隆而去,李景隆连忙跪着上前来握住他的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