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2节 (第1/2页)
将后军这四万人的辎重马车集结起来,给予前军和中军的六万步卒后,他们的行进速度会比之前更快,虽然无法达到马步兵的程度,但每日起码能行军八十里左右。 从此地到雄县,差不多有六百五十里,顶多八日就能赶到。 想到这里,李景隆扫视了一眼诸将,从他们的脸上,他能感受到诸将的不满。 恐怕不止是诸将,甚至就连基层的兵卒也会不满他的举动,可他又能如何。 南军陷入两线作战,北边的燕军数量不下于十五万,东边的渤海又有不少于四万兵马。 以二十九万对十九万虽然占了太多优势,但南军的短板过于严重,不是数量能补齐的。 撤回雄县,先集中力量在白沟河对付朱棣,然后才南下对付朱高煦。 如果被朱棣得知自己集中力量对付朱高煦,那朱棣出动的兵马数量恐怕就不是五六万了。 李景隆沉下心来,诸将也不服气的接令,命令明日要起夜赶路的大军早早休息。 时间一点点过去,李景隆熬了一宿没睡,一直在观察地图,想弄清楚朱高煦敢于用六千人对抗自己十一万人。 从戌时四刻(20点)到寅时(3点),他看了一夜才大致推断出了朱高煦想要干嘛。 新城的六千骑兵数量虽多,然而却不是破敌的主力,真正的主力是前番在围攻寿光的三千火器营。 以渤海军的马步兵速度来看,即便是火器营,也拥有昼夜强行一百二十里的能力。 从寿光到新城,不过一百五十里路,也就是说如果这支火器马步兵从昨日正午就加紧从寿光赶往新城,那大约在今日黄昏就能抵达新城。 自己这十一万大军如果要南下前往新城,却需要七十里的路程,刚好一天。 等自己抵达新城,朱高煦的六千骑兵以逸待劳,火器营虽然疲惫,但他们只需要用火炮就能搅乱自己阵型,供渤海骑兵突击。 “好小子……” 解析了朱高煦的想法后,李景隆如释重负,脸上甚至挂着一丝笑意。 尽管他已经下令全军撤退,并决定先手解决朱棣,但朱高煦的这手一旦成功,虽不至于全歼自己十一万兵马,但最少会让自己这部兵马无力北上。 “想要阻碍我北上吗?” 李景隆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轻笑摇头:“小子意图还是太明显了,不过比辽东有了进步。” 他与朱高煦关系并不差,对于朱允炆武力削藩,他个人也不是很支持。 不过他毕竟是朝廷的曹国公,只要有取胜的机会,他不会坐视这对父子将战事扩大。 “好了,撤军吧。” 将手中教条丢到沙盘上,李景隆对担心了自己一宿的兵卒们招呼起来。 不多时,漆黑的南军营垒开始热闹起来,待到寅时四刻,七万大军开始出营北渡大清河。 他们松懈起来,负责留守的李坚也在李景隆走前,从李景隆那里听到了朱高煦的谋划。 听后,他脸色凝重,不由得感叹李景隆的选择没错。 以渤海军的火炮威力,破坏他们的长枪阵毫无问题,没了长枪阵的步兵在平原上,对于骑兵来说不比抓猪容易。 “国公请放心,末将一定会死守营盘,固守不出。” 李坚对即将北渡的李景隆作揖,李景隆却摇摇头:“不是固守不出,而是待机而出。” “那渤海军的火炮犀利,普通营盘难以抵挡,你要做的是疑惑他们,让他们相信我大军在此,如果他们不相信,开始发起强攻,你尽管撤往大清河北,截断渡桥,等待我大军击破燕逆南下后,再重新收拾山东残局。” “末将领命!”李坚作揖应下,李景隆见状也安心率领俞通渊、平安等人开始北渡。 不得不说,他责令华北、山东诸城百姓不得出的军令确实掩护了大军北撤的举动,可问题在于,朱高煦也从未想过要用六千人正面击败他的十一万大军。 “算算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新城县北的旷野,当朱高煦一身戎装的站在阳光下,目光眺望北方时,他身后的徐晟也走了上来。 “殿下,若是李景隆黄昏前还不出现在这里,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走下一步了?”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不过徐晟却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传令诸军,明日入夜后,全部趁夜色掩护往诸城集合!” 朱高煦眯着的眼睛忽的睁开,嘴角勾勒一股笑意。 徐晟作揖应下,并转身安排塘骑给各军传信,不过做完这一切后,徐晟却不解道: “殿下,我不明白,这样的态势,那李景隆为什么不敢带人来打我们?” “虽说六千骑兵很多,但他们不也是有一万骑兵吗?” 不止是徐晟不解,就连昨日的南军诸将也不解,甚至李景隆也需要一夜时间才能明了。 “这局,本就是做给聪明人看的。” 朱高煦毫不避讳徐晟,直接笑道:“若是普通的将领眼见我军只有六千人,那自然就会扑上来,但李景隆身为三十万南军统帅,他需要节制多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